第1章

更新时间:2025-09-15 01:08:44

第一卷:少年青云志(第 1-7 章)

01江雨霏霏江草齐(韦庄《台城》)

公元 519 年的吴郡,春雨把青石板路泡得发亮,顾家的产房里传出一声啼哭 —— 顾野王来了。这孩子爹顾烜是梁朝的小官,最大的爱好是囤书,家里书房堆得能埋人,从《诗经》到篆体碑刻,连墙角都塞着前朝文集。用顾烜的话说:“家有藏书,如藏千金”,可后来谁都知道,这满屋子 “千金”,都成了顾野王的 “启蒙玩具”。

顾野王五岁就不跟小孩抢泥巴了,天天蹲在书房门口盯爹翻书。有回顾烜读《论语》到 “学而时习之”,这小屁孩突然接了句 “不亦说乎”,把顾烜吓得差点把书扔了 —— 这娃连字都认不全,咋就把句子刻进脑子里了?后来更邪乎,九岁通读五经,十二岁写文章能让县太爷拍桌子。吴郡文人聚会时,县太爷让写《吴郡赋》,别人还在抓耳挠腮,顾野王提笔就来 “吴水环城郭,文风满巷陌”,当场就得了个 “顾神童” 的称号。

不过神童也有淘气的时候。有回顾家丢了本珍贵的《仓颉篇》,全家急得团团转,顾野王却淡定地在后院老槐树下扒落叶 —— 原来他怕爹催睡觉,把书藏这儿了。顾烜又气又笑:“你这娃,读书读得连家都忘了!” 这事儿后来传成了传说,说顾野王能 “通书灵”,不管书藏哪儿都能找着,其实不过是这孩子对书的痴迷,早刻进骨子里了。

那会儿的梁朝江南还算太平,街上挑书箱的读书人比挑菜的还多,茶馆里能听见有人争论 “《楚辞》哪句最妙”,连卖豆腐的都能拽两句 “关关雎鸠”。顾野王就在这文气里长大,别人追着学写诗,他却总盯着字发呆:“为啥‘日’字要写成圆圈加一横?‘月’字咋像个月牙?” 谁也没料到,这小孩的疑问,后来会变成一本影响千年的大书。

02 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十七岁的顾野王背着书箱去建康,船在长江上飘了三天,他没心思看两岸的芦苇,满脑子都是 “建康的读书人会不会比吴郡厉害”。毕竟建康是六朝古都,相当于当时的 “一线城市”,朱雀大街上的车马能排到天边,酒楼上的文人歌声能飘到台城。

顾野王第一件事就是逛台城。红墙高得遮天,宫阙连绵成片,可墙角的野草都快长到砖缝外了。他摸着城墙上的斑驳痕迹,突然听见头顶有鸟叫,清脆得扎心 —— 东吴、东晋、宋、齐、梁,五个朝代都在这城里活过,又都没了,可不就是 “六朝如梦” 么?

在这里,他遇见了改变他半生的人 —— 萧绎,也就是后来的梁元帝。那天顾野王在书铺里对着本缺页的《说文解字》叹气,旁边有人搭话:“小兄弟,这书的缺页,我知道在哪找。” 抬头一看,这人穿锦袍,眼神亮,正是萧绎。两人一聊就收不住,从甲骨文聊到当时的文风,萧绎拍着他的肩说:“你对文字的琢磨,比老学者还透!”

那阵子顾野王天天泡在书铺和藏书家家里,为了借本罕见的《尔雅注》,能跑三趟建康城西。有回书铺老板打趣:“顾小哥,你再这么借,我这铺子都要被你搬空了!” 顾野王笑着说:“等我以后编书,一定把最好的版本送您!” 谁也没料到,这句玩笑话,后来真成了他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