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她在书里写下最后一段话,字迹淡得几乎要融进纸里:“砚之,我等不到你了。北平的梅花开了又谢,你还没回来。我很想你,想和你一起去南京,看秦淮河的灯,看雨花台的松树。若有来生,我们再一起看梅花好不好?”

写完这段话的第三天,沈知微在宿舍里咳出了血。她躺在冰冷的床上,手里攥着那半块玉佩,看着窗外的雪花,想起顾砚之的笑容,慢慢闭上了眼睛。那本《漱玉词》掉在床边,扉页上的字迹,成了她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痕迹。

林夏第一次带沈知微“见”顾砚之,是在2024年的清明。那天的南京下着小雨,雨花台烈士陵园里的松树被洗得发亮。林夏拿着那本《漱玉词》,站在纪念碑前,轻声说:“知微,我们来看他了。”

沈知微的“回信”第二天出现在扉页上:“这里的松树真的很直,像他说的那样。我好像能感觉到他就在这里,在看着我。”

自从发现能通过《漱玉词》通信后,林夏的生活里多了一个看不见的朋友。她会把每天的经历写在书里:早上喝了街角的鸭血粉丝汤,加了双倍辣油;中午在出版社校对稿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典故;晚上去秦淮河散步,看到灯船很漂亮。沈知微的回信总是很及时,有时会问“鸭血粉丝汤是什么味道”,有时会说“秦淮河的灯比我想象中更亮”,有时会写“我好像能透过你的文字,看到这个时代的样子”。

为了让沈知微更直观地感受现在的南京,林夏开始把照片夹进书里。她拍了秦淮河的灯船,拍了夫子庙的小吃街,拍了雨花台的纪念碑,还拍了自己做的甜汤——她记得沈知微说过,顾砚之喜欢喝她做的甜汤。

“甜汤的颜色很好看,”沈知微的回信里带着笑意,“不知道味道是不是和我做的一样。砚之总说我做的甜汤太甜,却每次都喝两碗。”

林夏看着那行字,心里酸酸的。她开始查阅1932年的历史资料,想知道更多关于沈知微和顾砚之的故事。她在燕大的校史档案里找到了沈知微的名字,档案里写着她是1929级国文系学生,成绩优异,擅长诗词,1933年因病去世;找到了顾砚之的名字,他是1927级学生,1932年参军,1933年1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被追认为烈士。

她还在南京档案馆里找到了一份残缺的战地日记,是顾砚之的战友写的。日记里提到,顾砚之牺牲前,还在念叨“北平的沈知微”,说“我答应她要陪她看梅花,不能食言”;提到他把半块玉佩交给战友,说“如果我牺牲了,麻烦把这个交给沈知微,告诉她我对不起她”。

林夏把这些发现写在书里,沈知微的回信很长,字迹却很淡:“原来他一直记得我,原来他没有忘记我们的约定。我不怪他,真的不怪他。他是为了保护南京,为了保护这个国家,他是英雄。”

随着通信越来越多,林夏发现沈知微的情绪越来越低落。她的回信里开始出现“我好像越来越虚弱”“我怕我快要看不到你说的这个时代了”这样的话。林夏很担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她。她只能每天写更长的信,告诉她现在的南京有多好,告诉她有很多人在缅怀像顾砚之这样的烈士,告诉她“你一定要坚持住,我还想带你看北平的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