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找出真相。”他说。
夏薇惊讶地看着他:“大多数人都想逃离,你为什么不同?”
林默沉默片刻:“因为我了解失去的痛苦。如果那是苏晓雨,她应该得到安宁。”
林默和夏薇开始了非正式调查。夏薇负责技术层面,分析录音和监控数据;林默则利用设计技能整理线索,绘制时间线和公寓布局图。
异常现象逐渐增多且变得更加复杂。不再局限于声音,开始出现视觉元素——走廊尽头一闪而过的白影,水龙头自动打开流出锈红色的水,房间里物品莫名移动位置。
最令人不安的是温度变化。每晚11点47分,404房间的温度会骤降几度,即使是在盛夏之夜。
林默开始做噩梦。梦中总是一个女孩在奔跑,长发遮掩面容,手中紧握某样东西。她不断回头,仿佛被人追赶,嘴唇开合却发不出声音。然后总是以撞击声和黑暗结束。
“这是共情现象,”夏薇分析道,“敏感的人接触残响后会产生梦境反应。你姐姐的去世可能让你更容易产生这种连接。”
他们尝试与楼内其他住户交流,但收获甚少。大多数住户是老人,住了几十年,对任何关于“异常”的询问都讳莫如深。只有三楼的老李头酒后吐露只言片语:“那事儿之后就这样了...都不让说...王老板最清楚...”
王老板就是房东。当林默试探性地问起公寓历史时,他的反应异常激烈:“没什么特别的事!老房子都有怪声音!不喜欢可以搬走!”
这种过度反应反而加深了他们的怀疑。
一天下午,林默在浴室水管后发现了一个小物件——一枚银色蝴蝶发卡,款式老旧,沾满灰尘,但能看出原本精致的设计。
夏薇看到后倒吸一口气:“这是苏晓雨的。我看过她失踪前的照片,她就戴着这个。”
他们小心地将发卡收好,这是第一个实物证据。
随着调查深入,林默注意到夏薇有时会突然沉默,眼神恍惚,像是听到或看到了什么他感知不到的东西。当他问起,她总是摇头说“没什么”。
一晚,两人在404房间监测异常现象时,夏薇突然脸色苍白。
“还有别的...”她低声说,眼睛盯着房间角落,“不只是残响...有东西在看着我们...”
林默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看到阴影。但空气中确实有种压迫感,仿佛空间本身在排斥他们。
次日,林默决定去图书馆查阅旧报纸。在三年前的本地新闻中,他找到了苏晓雨失踪的报道。
“女大学生深夜未归,室友报警”、“警方搜索无果,失踪案陷入僵局”、“家属悬赏征集线索”...报道逐渐从头条转到边角,最后完全消失。
一则小报道提到苏晓雨当时正在写一篇关于“本地企业环境实践”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及她失踪前曾表示“发现了重要证据”。
林默拍下这些报道,正准备离开时,一位老年管理员注意到他手中的资料。
“苏晓雨啊,”老人摇头叹息,“可怜的孩子。她父母至今每年都来警局问进展。”
“您知道这个案子?”
“我侄子当时参与调查。张警官,现在应该升职了。他们找到了一些线索,但都不了了之。压力从上头来,说证据不足,只能按失踪处理。”老人压低声音,“有人说她发现了不该发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