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的人生,要重新开始了。
第二章:青屿镇的初遇
林晚花了两天时间收拾房子。她把枯萎的牵牛花藤剪掉,翻松了院角的泥土,打算种点蔬菜;把落灰的陶罐洗干净,摆在窗台上,插上从野外采来的野蔷薇;还在网上买了一张小书桌,放在窗边,阳光正好能落在书页上。
第三天早上,她想去镇上买本生活类的书,问问房东,房东笑着指了指巷口:“镇上就一家旧书店,在邮局旁边,店主是个姓陆的小伙子,人挺好的,就是话少。”
林晚按着房东指的方向走,很快就看到了那家旧书店。书店的门是木质的,挂着一块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时见”两个字,门口摆着几盆多肉,叶片胖乎乎的,透着生机。
她推开门,风铃发出“叮铃”一声轻响。书店里很安静,只有指尖划过书页的细微声响,空气中飘着旧书特有的油墨味。一个男人正站在书架前整理书籍,穿着简单的灰色卫衣,黑色的头发软软地搭在额前,背对着她,看不清脸。
“您好,”林晚轻声开口,“请问有生活类的书吗?比如做饭、种花之类的。”
男人转过身,林晚这才看清他的模样——眉眼很清俊,只是脸色有些苍白,嘴唇抿成一条直线,显得有些冷淡。他的右腿微微跛着,走路时重心明显偏向左腿,递书给她时,林晚注意到他的指尖有几道浅褐色的旧疤,像是被什么东西划伤的。
“在那边,”他指了指靠窗的书架,声音低沉,没有多余的话,“自己找。”
林晚点点头,走到书架前翻找。书架上的书摆得很整齐,分类清晰,她拿起一本《家庭园艺入门》,转身时,瞥见旁边的书架上放着很多心理学和创伤疗愈相关的书,书名大多带着“治愈”“和解”之类的字眼。她心里微微一动,却没有多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该随意打探。
她拿着书走到收银台,男人正在低头写着什么,看到她过来,放下笔,扫码时动作很轻。“25块。”他说。
林晚递过钱,接过书时,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手指,他的指尖很凉,像是刚摸过冷水。“谢谢。”她说。
男人“嗯”了一声,没有抬头,继续低头写东西。
林晚走出书店,阳光正好,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书,封面上画着一片绿油油的菜园,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
之后的日子,林晚偶尔会去书店。有时是买本书,有时只是进去待一会儿,看看书,听听风铃的声音。她发现陆时很有规律——每天早上九点开门,下午六点关门,中午会在书店后面的小厨房煮一碗面条;雨天的时候,他会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雨丝,一动不动地坐很久,有时会突然攥紧手指,指节泛白,像是在忍受什么,却从不驱赶客人;他还会在书店门口放一个小碗,每天早上装满猫粮,给镇上的流浪猫留着,有次林晚看到一只橘猫在碗边吃东西,陆时站在门口,眼神比平时柔和了很多。
林晚觉得,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就像青屿镇的雨,表面冷淡,底下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