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更新时间:2025-11-14 01:10:33

一晃半个月过去了。

办公室内,龙少华看着桌上地图。

现在所控制的区域,第五师李敖所部,一个师加上三个保安团,牢牢控制沙湾拿吉省到东河市海岸线,对着一侧的沙功那空府虎视眈眈。

第二师李文龙,已经控制住了万荣,就等着龙少华一声令下,第五师和第二师合为万象。

此时,两人的兵力加起来超过六万,加上随行运送物资的民夫,人马超过十万。河内和海防市,有这第六师周伟光坐镇,完全不用担心后方。

第三师,则是保持不动,控制的掸邦北部大部分地区,等待机会。只要一有机会,立刻南下,拿下曼德勒。之后,即可以西进,打通印度洋,也可南下,与寮国连成一片。

“长官,这是壮省迁厂的最新清单。”副官李伯来递上一份文件。

“梧、柳两个市的机器已拆解大半,正通过水路运往海防。但工人和家属的安置压力还是很大,红河三角洲的土地分配争议越来越多。”

龙少华接过文件,目光却落在另一份报告上,那是关于一起严重的冲突。

一队来自壮族的移民,与红河三角洲原村的村民因水渠使用和地界划分发生械斗,壮族移民为了争夺土地,直接弄死对面十余人。

他揉着眉心,意识到土地政策不能再停留在“耕战并举”和“华六本地四”的原则性口号上,必须有一套细致、公正且执行力极强的具体方案。

否则,这和鬼子入侵有什么区别?这样做及其不利于统治。

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但核心不变,必须在保证华人主体优势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本地人的抵抗,甚至要将一部分本地人转化为体系的受益者与合作者。

他立即召集了民政、军事和情报官员,召开了一次会议。

“诸位,”龙少华开门见山,指着地图上已控制的肥沃区域,主要是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沿岸的部分平原。

“我们未来的根基在此。但根基要稳,土地分配是关键。目前的原则是‘华六本地四’,但这不够。我们需要一套能让大多数人,尤其是跟我们走的人觉得公平,又能让本地人至少不强烈反抗,甚至部分人愿意合作的细则。”

人口和移民司张文远立马开口说道:“主席,是否可以考虑循序渐进?先保障军属和有功将士,对本地大土地所有者进行清算,将其土地分掉。对于普通自耕农,暂时不动,以避免树敌过多。”

当即有人反驳:“张司长,缓不济急!几十万军民眼巴巴等着土地安家!我们必须快刀斩乱麻,显示出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姿态。

我建议,在所有新控制区,立即推行全面的土地清丈和登记,所有土地,无论原属谁,先收归公有,再由我们统一分配!这样才能树立绝对权威。”

“强硬手段必然引发抵抗。本地势力、甚至潜伏的越盟都会借此煽动叛乱。我们需要足够的武力威慑,但也需要分化瓦解。”

“是否可以对主动配合的本地中小地主、村寨头人给予一定补偿或保留部分土地,授予‘合作者’身份,将其拉拢过来?”

龙少华听着有些烦躁,他抬手制止了争论,开始阐述他这些天来的构想。

“诸位的意见都有道理,但我们需要一个更综合的方案。这个方案,我称之为《垦土定基令》。其核心是:‘土地公有,功绩授田,阶梯权益,华主本地辅’。”

“所有原属于法国殖民机构、法国种植园主、以及坚决与我对抗的本地大地主的土地,无条件没收。而且一些作恶多端的,要开人民审判大会,批斗会,让当地的人去审判他们。”

“但是,也要优先分给有功之人,对我们有好感之人。当地土著,不能无偿的给他们土地。无地之人,必须参与到当地的基础建设当中,我们这么多工厂搬迁,需要修建房屋、修建公路等各种基建。”

“说不定,看到做工比种地赚钱,也没多少人愿意去地里刨食吃。”

“还有就是分配等级要明确。对于无主的土地,优先分配给军人家属,这是我们的根基所在,马虎不得。其次,南下牺牲的家属,伤残军人;”

“后面就是随军南下的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最后就是普通移民者。”

“对于当地的土著,必须学习汉语、汉文化,甚至能写汉字的人,优先挑选田地。谁学得快,谁就能挑到好的田地。”

“为了避免短期行为和土地兼并,土地不是一次性永久私有。实行‘永佃权’与‘阶梯产权’相结合。”

“按家庭户授田,面积根据土地肥瘠和家庭劳动力计算。获得的是土地的‘永久耕种权’(永佃权),可以继承、转让(但需向官府报备,且优先转让给符合条件者),但最初五年,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公家。”

“耕种满五年,且连续完成粮食上缴任务、无不良记录者,可申请将‘永佃权’升级为‘完全私有产权’,并获得地契。这意味着,土地真正属于他们了。”

“最后,成立【土地仲裁委员会】,由军方代表、民政官员、以及当地有威望的华人代表,以及经过审查的本地合作者代表共同组成。”

“由他们负责勘界、调解纠纷。在每个村寨,建立以华人军属和骨干为核心的‘屯垦点’或‘村民自卫队’,既是生产单位,也是基层政权和基层武装,确保我们的政策能贯彻到最底层。”

龙少华说完,副官立马端来一杯茶水,喝了口润润嗓子,环视众人:“这个方案,谁有意见?”

张文远主管移民,对这方面最了解,他沉思片刻之后,缓缓点头:“主席的这个方案,是最为合理。功绩授田,将士们必定士气高昂!对当地居民,手段温和,也能驯化当地居民,可为可为!”

“好!”龙少华下定决心,“立即起草《垦土定基令》细则,组织宣讲队,深入到每一个连队和移民聚集点。

同时,命令前线部队,在军事控制的同时,立即开始土地清丈和敌产没收工作。我们要让所有人明白,南下,不是流亡,而是去开创一份可以传之子孙的基业!”

命令下达,整个机器开始围绕新的土地政策高速运转起来。

这套政策必然伴随着血与火,会有抵抗,会有不公,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序的框架。

龙少华站在窗口,眺望着烽火连天的中原大地,喃喃自语:“时不待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