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更新时间:2025-11-13 16:44:40

邮件发出去后,苏晓冉并没有感到轻松。

心里像是悬着一块石头,沉甸甸的。她不断回想着自己整理的资料,担心是否有遗漏,格式是否够清晰,尤其是师范大学那部分,虽然最后用热点完成了,但过程曲折,让她心有余悸。

下班路上,她有些心不在焉。林溪发消息约她吃饭,她也以“刚入职有点累”为由推掉了。回到家,随便煮了碗面,眼睛却时不时瞟向安静的手机。

他看到了吗?

他会怎么评价?

会觉得她效率低下?还是做得不够好?

各种猜测在脑海里盘旋,让她坐立难安。她索性打开电脑,把自己整理的资料又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才稍稍安心。

时间滑向晚上十点。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弹出一条新邮件提醒。

发件人:陆时衍

主题:Re:高校社团资料初步汇总

苏晓冉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几乎是屏住呼吸点开了邮件。

没有预想中的长篇大论,甚至没有正文。

只有她发出去的那个压缩包附件,被重新命名了,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已阅,修改意见详见内)。

她的心跳更快了。下载,解压,打开文件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她精心整理的那个汇总表格。此刻,原本整洁的表格上,多出了许多醒目的红色批注。

那些批注冷静、精准,一针见血:

· 在A大“话剧社”旁边,批注:「该社上年度核心成员已毕业,活跃度存疑,建议查找本年度新晋社团或重点转向其“影视编导协会”。」

· 在C大“动漫社”的活动案例摘要旁,批注:「案例过于笼统,“成功举办”需补充具体数据(如参与人数、社媒浏览量、作品产出数量)。」

· 在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社”那一栏,他特意将“社媒账号粉丝数:约1500”圈了出来,批注:「粉丝数≠活跃度。需核实在其近期发布的三条内容下,真实互动(评论、转发、点赞)数据,评估其社群影响力。」

一条条看下来,苏晓冉背后沁出了一层薄汗。

她发现自己确实想得简单了。她满足于“找到”了信息,而陆时衍要求的,是“甄别”和“挖掘”。他像一台精密的扫描仪,轻易看穿了她工作中所有想当然和不够深入的地方。

羞愧之余,一股更强烈的钦佩感油然而生。他的严谨和洞察力,让她清晰地看到了职业人士与学生思维之间的差距。

她拖动鼠标,继续往下看。

在文件夹里其他补充资料的文件上,他也做了标记。一些她认为不重要、只是顺手放进去的学生自发发布的视频链接,被他打上了「参考价值较高」的标签;而几条看似官方、实则内容空洞的新闻稿,则被标记为「信息无效」。

他的评判标准,完全基于事实和价值,不带任何个人情绪。

邮件的最下方,依旧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一行新敲上去的字:

「修改后明早发我。另,明天上午十点,带上修改版和原始资料,来我办公室面谈。」

面谈。

这两个字让苏晓冉刚刚平复些许的心跳再次失控。

是觉得她做得太差,需要当面训诫?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安排?

她无从揣测上司的意图,只能压下所有纷乱的想法,回复了两个字:「收到,陆主管。」

放下手机,她看着屏幕上那一片刺目的红色,没有气馁,反而升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他指出了问题,也指明了方向。

那就改!按照他的标准,改到他无可挑剔!

她重新泡了杯浓茶,在深夜的台灯下,再次打开了那些网页。这一次,她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收集”,而是带着他那些红色批注提出的问题,去深挖,去核实,去比较。

城市的霓虹渐渐沉寂,只有她键盘的敲击声和鼠标的点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她逐条核对互动数据,筛选更有价值的案例,补充缺失的具体信息……

这个过程很枯燥,甚至有些煎熬。

但奇怪的是,每当她感到疲惫,抬头看到那些红色的批注时,就仿佛能看到那双沉静而锐利的眼睛,在无声地督促着她。

这种感觉,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直到凌晨一点,她才终于按照他的标准,将所有的资料重新整理、修改完毕。新生成的表格和文档,比初版厚实了将近一倍,细节也丰满了很多。

她将最终版保存好,设定好定时发送邮件(在明早上班前十分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到床上。

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的不是红色的批注,而是他最后的那行字——「明天上午十点,来我办公室面谈」。

这一次,除了紧张,似乎还夹杂了一丝隐隐的……期待?

她想知道,她改后的成果,能否让他那双鲜有波澜的眼睛里,掠过一丝满意的神色。

哪怕只有一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