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语拼图
第一章:河漂女尸
市法医中心的解剖楼嵌在城郊的半山腰,凌晨四点的雾气裹着冷意,顺着通风窗钻进走廊,在地面洇出一片片潮湿的痕迹。林砚站在解剖室门口,指尖捏着刚打印好的现场勘查简报,纸页边缘被指尖的薄汗浸得发皱。
28岁的他穿着一身深蓝色解剖服,领口别着的工作牌还沾着上周解剖无名男尸时残留的碘伏痕迹——那是他成为主检法医的第三年,也是局里公认“能让尸体开口说话”的狠角色。手机在白大褂口袋里震动,是刑侦支队的老张发来的消息:“护城河下游发现女尸,无头,全身赤裸,技术科初步排查没找到身份标识,你尽快过来。”
林砚快步走向解剖准备室,拉开储物柜时,金属门轴发出“吱呀”一声闷响。他取出双层乳胶手套,指尖划过手套表面的防滑纹路,动作熟练得近乎本能。三年来,这双手剖开过上百具尸体,从腐烂的流浪汉到被分尸的富商,每一次下刀前,他都会习惯性地闭眼三秒——不是敬畏,而是让自己彻底沉下心,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即将“对话”的死者身上。
警车在雾里开了四十分钟,抵达护城河下游时,天刚蒙蒙亮。警戒线已经拉起,几个穿着反光背心的警员正围着岸边的沙地勘察,手电筒的光束在雾中划出一道道光柱。老张叼着根没点燃的烟,看见林砚下车,立刻迎了上来:“林法医,你来了。尸体在那边,刚捞上来不到半小时,泡得有点发胀,但断面还挺完整。”
林砚顺着老张指的方向看去,尸体被平铺在蓝色尸袋上,全身皮肤因长时间浸泡呈现出灰白色的水肿状态,像被水泡发的面团。最扎眼的是颈部——断面平整得有些诡异,没有常见分尸案中因工具不锋利留下的锯齿状痕迹,边缘的肌肉组织收缩均匀,显然是被专业工具切割过。
“死者体表有没有发现什么?”林砚蹲下身,戴着手套的手指轻轻按压尸体的手臂皮肤,触感冰凉且有弹性,说明死亡时间不算太久。
“全身赤裸,没带任何饰品,”技术科的小王递过来一个证物袋,里面装着几根从尸体头发里找到的水草,“头发里除了水草,还有少量泥沙,应该是从上游冲下来的。另外,左手无名指根部有一圈淡白色的戒痕,宽度大概两毫米,像是长期戴戒指留下的,但戒指不见了。”
林砚点点头,目光落在尸体的脚部:脚趾甲修剪得很整齐,没有涂指甲油,脚底没有明显的老茧,反而有一层薄嫩的角质——这说明死者生前大概率不需要做体力活,生活条件应该不错。他又翻了翻尸体的眼睑,结膜下没有出血点,排除了窒息死亡的可能;再按压尸体的胸腔,肋骨没有骨折的触感,内脏损伤的可能性暂时降低。
“初步判断死亡时间在48小时左右,”林砚站起身,对着身边的记录员说,“尸体温度还没完全降透,皮肤水肿程度中等,胃内容物需要回去解剖后才能确定。另外,颈部断面需要重点检查,切割工具很关键,可能是手术刀或者专业的解剖刀,普通家用刀具切不出这么平整的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