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话说·脑子寄存处】

有原型,自儿时起,睡前故事从妈妈讲述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到和奶奶搬着小板凳,望着月亮,听她讲述和爷爷的故事,感觉很温暖。

我第一次见陈建国,是在1972年的夏天。

那年我十三岁,刚随爹娘搬到城郊的红旗巷。

七月的日头正毒,老槐树的枝叶却浓密得遮天蔽日,细碎的白花瓣落满巷口。

他就蹲在槐树根下,手里攥着什么东西,见我怯生生地站在院门口,便咧嘴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

“新搬来的?”他站起身,拍了拍补丁摞补丁的裤腿,“我叫陈建国,住巷子东头第三家。”

我点点头,手指绞着衣角不知该说什么。

他却已经走到跟前,摊开手心——是两颗裹着透明糖纸的水果糖,在阳光下亮晶晶的。

“给。”他拈起一颗塞到我手里,“我娘从厂里带的,可甜了。”

糖纸在我掌心窸窣作响,我小心翼翼地剥开,将橙黄色的糖块含进嘴里。

甜味瞬间在舌尖漾开,是我从未尝过的滋味,比过年时娘给的麦芽糖还要甜上几分。

他看我眯起眼睛,笑得更加得意:“甜吧?以后我家还有,都分你一半。”

后来我才知道,那糖是他省下早饭钱买的。

他娘在食品厂做工,偶尔能带回些残次的糖块,他总宝贝似的收在铁盒里,自己舍不得吃,却愿意分给我这个刚认识的黄毛丫头。

那年夏天,我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伴儿。

每天天不亮,他准会在我家窗台下喊“晓燕,上学喽”。

我攥着娘刚蒸好的窝窝头跑出来,他总能变戏法似的掏出张皱巴巴的粮票:“我娘给的,你中午买碗玉米糊糊。”

后来我才发现,那是他从自己口粮里省下来的。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总惦记着我吃不饱。

放学路上要经过公社的菜地,他总替我望风,让我摘颗顶红的西红柿。

有一回看园的王大爷举着扁担追出来,陈建国一把推开我:“快跑!”自己却被王大爷揪住衣领。

我躲在水渠旁,看他被训得点头哈腰,急得眼泪直打转。谁知他脱身后,居然又从兜里掏出个西红柿,在衣襟上蹭了蹭递给我:“没事儿,王大爷跟我爹熟,顶多骂两句。”

西红柿的汁水顺着指缝流下,我咬了一口,酸得眯起眼睛。

他看着我笑,露出两颗小虎牙,阳光透过槐树叶子的缝隙,在他脸上跳跃。

那一刻,我觉得这西红柿比任何糖都要甜。

1975年我爹病重,家里揭不开锅。

陈建国天天来送窝头,还把他爹的旧棉袄改小了塞给我爹穿。

除夕那晚,他偷偷把我叫到老槐树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给,饺子,我娘包的白菜猪肉馅儿。”

我摇头:“你吃吧,你们家也不宽裕。”

他硬塞进我手里,手指冻得通红:“我吃过了,这是专门留给你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把自己那份饺子省了下来,回去啃的凉窝头。

1977年冬天,公社广播里整天喊着知青下乡的号召。

陈建国攥着我的手在槐树下站了半宿,呼出的白气在月光下团团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