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阳光如融化的金子,透过洁净的落地窗洒入客厅,在浅木地板上拉长出明亮的几何光影。空气中浮动着细微尘埃,像是时光的颗粒被柔和的光线赋予了生命,无声盘旋、起舞。八十八岁的林念与八十七岁的陈思语并肩坐在杏色布艺沙发上,他们的身影被阳光勾勒出淡淡的轮廓,仿佛一幅历经岁月却依然温馨的油画。
林念的手微微颤抖着,布着老年斑的手背下可见微微凸起的青筋。他轻轻地覆上陈思语那布满皱纹的手,动作缓慢却坚定。这双手,曾为他洗衣做饭,曾在寒冷的冬夜为他织就围巾,也曾轻抚过每个孩子的额头,如今虽然皮肤松弛、关节微凸,却依然是他最熟悉的温暖港湾。
陈思语转过头来,银白的发丝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的眼睛不再明亮如初,眼角爬满了细密的皱纹,但那目光中的温柔却丝毫未减,反而因岁月的沉淀而更加深邃。“还记得吗?”她轻声开口,声音略带沙哑却依然清晰,“那年春天,院子里的海棠开得正好。”
林念微微一笑,眼角漾开深深的纹路:“你非要摘最高处的那枝,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
两人相视而笑,婚戒在阳光下闪着微光。那不只是金属的光泽,更是七十年相伴的见证,如同他们的爱情,历经时光打磨,越发珍贵。
“太爷爷太奶奶,看这里!”曾孙女林小雨清脆的呼喊打破了客厅里的宁静。年轻的小姑娘举着最新款的数码相机,镜头对准了这对携手走过近七十载的夫妻。林念和陈思语同时转向镜头,他们的笑容中透露出一种岁月沉淀后的安详和满足,那是一种只有共同经历过大半个世纪风雨的伴侣才能拥有的默契。
客厅里,儿女孙辈们忙碌着。长子林浩正在指挥大家排列站位,孙女林薇薇细心地为太奶奶整理衣领,两个曾孙在沙发旁嬉戏打闹,被他们的母亲轻声制止。偌大的客厅里洋溢着各种声音——笑声、谈话声、孩子的奔跑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这是一个由二十八人组成的四世同堂之家,每个人都被这份浓浓的亲情所包围。这栋老宅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由爱构筑起来的温暖港湾,承载着这个家族的记忆与故事。
林念的目光缓缓扫过客厅,落在墙上一张已经泛白的照片上。那是他和陈思语的结婚照,拍摄于1960年的春天。照片中的她穿着简单的白色连衣裙,手捧一束野花,笑得羞涩而幸福;他则站在她身旁,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时光瞬间倒流六十八年,那时候啊……
—
1955年的秋天,北京大学的校园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梧桐树叶如雪花般飘落,铺满了校园的小径和草坪,踩上去发出窸窣的脆响。来自上海的林念刚结束上午的数学课,抱着几本参考书匆匆穿过校园。这是他来到北大的第一个学期,一切都新鲜而令人兴奋。
与此同时,家住北京西城的陈思语正抱着厚厚的数学笔记,快步赶往图书馆。她的心思完全沉浸在微积分的世界里,对周围秋日的美景视而不见。作为食品科学系的学生,数学并非她的强项,但她从不畏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