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孟源的世界是安静的,一种过于清晰的安静。

在这种安静里,情绪如同被厚厚的玻璃隔绝在外,他能看见它们,却感受不到它们的温度。

医生的诊断是“情绪冷漠症”,一种情感认知障碍。

对他来说,喜悦、悲伤、爱恋,这些他人生命中的波澜,只是纸面上的词汇,没有实质,没有意义。

办公室里,孟源正专注地分析着市场数据报表,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作为一家投资公司的首席分析师,数字和逻辑是他的舒适区,这里没有复杂的情感需要解读,只有清晰可循的模式和规律。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整洁的桌面上投下条纹状的阴影,一切都井然有序,就像他精心编排的代码。

“孟源,这份报告客户很急,下班前能完成吗?”项目经理站在他桌前问道。

孟源头也不抬:“可以。”两个字,平淡得没有一丝起伏。

他注意到经理在原地站了几秒,似乎期待更多回应——或许是一个保证的微笑,或许是一句热情的“没问题”,但最终只是点点头离开了。

孟源不理解这种期待,他已经给出了明确答复,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呢?他转头继续看向屏幕上的数据流,那些跳动的数字比人类的表情更容易理解。

这样的场景在孟源生活中重复上演。

他知道自己与他人不同,就像活在一个透明的隔离罩中,看得见外界的一切,却无法真正触碰。

小时候,母亲会抱着他哭泣:“源儿,你为什么从来不需要妈妈?为什么不哭不闹?”

他只是睁着大眼睛,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会因此悲伤。

父亲作为科研人员,更倾向于用科学解释一切:“情感认知神经发育异常”,这是他给出的定义,然后便开始寻找各种干预方案。

如今三十岁的孟源,已经学会了模仿。

他会根据场合需要调动嘴角的弧度,会在适当时刻点头表示倾听,甚至学会了说“谢谢”和“对不起”。

但这些只是他精心学习的社会代码,内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湖面,从未起过涟漪。他像一台精密计算机,输入社交指令,输出适当反应,但内核始终空洞无物。

直到秦唯一闯入他的生活。

那天下午,孟源照常在公司楼下咖啡厅买美式咖啡。

一个身影急匆匆闯进来,险些撞翻他手中的咖啡。

“对不起!实在对不起!”女孩连声道歉,一边整理着自己被风吹乱的长发,“我赶着面试,快迟到了。”

孟源面无表情地抽出纸巾擦拭溅出的咖啡渍:“没关系。”声音平稳得如同人工智能。

女孩却突然笑了:“你的‘没关系’说得好像很有关系啊。”

她眨眨眼,“我是秦唯一,希望以后能做同事!”

孟源愣了一下。大多数人面对他的冷漠会退缩或尴尬,这个女孩却直接指出了他语调的问题,还自然地做了自我介绍。

他不知该如何反应,只能点点头。

后来孟源才知道,秦唯一应聘的是市场部助理职位,并且成功了。

于是,这个有着灿烂笑容和直接眼神的女孩,开始每天出现在他的生活里。

下班,孟源回到家后,习惯性地记录当天的社交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