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更新时间:2025-10-25 01:24:29

因皇帝念其旧情,加之需要人顶罪但又不想彻底清算,被勒令致仕,滚回了江西分宜老家。

严党这座大厦,轰然倒塌。

在此次斗争中展现出惊人能量和精准政治手腕的徐阶,顺势接任首辅。

而李珩,因“建言献策、明察秋毫”之功,被擢升为户部尚书,正式踏入核心权力圈。

他保举因抗倭而处境艰难的胡宗宪,并与之,以及俞大猷、戚继光等军中实干派建立了紧密的私人联系和书信往来。

他在东南的局面布下了重要的棋子。

3 同门陌路

扳倒严嵩后的朝局,并未如许多人期盼的那样立刻清明起来。

徐阶继任首辅后,虽也革除了一些弊政,但更多的是忙于安插亲信,巩固权位。

他与李珩这对“师兄弟”的同盟,在失去了共同的最大敌人后,开始出现裂痕。

李珩的改革理念远比徐阶更为激进和彻底。

他要在财税、军事、吏治上动大手术,这必然触及包括徐阶家族在内的众多江南士绅地主的利益。

而徐阶,其政治哲学的核心是“稳”,是平衡,是在不触动现有格局的前提下进行有限改良。

御书房内,李珩与徐阶就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试点之事发生了激烈争执。

“师兄!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江南官绅反弹之力,足以掀翻你我!如今朝局初定,当以稳定为上!”

徐阶苦口婆心,脸上是惯常的谨慎。

“师弟!”李珩目光如炬,“稳定?大明的根基正在被蛀空!国库空虚,边军孱弱,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再不刮骨疗毒,待到流民四起,烽烟遍地,何谈稳定?

难道要学严嵩,只顾眼前权位,不顾身后洪水滔天吗?”

“你……”徐阶被噎得说不出话,脸色难看。

他感觉这位“师兄”的锋芒,比当年的严嵩更甚,而且其志向之远大,手段之果决,让他感到了深深的威胁。

他隐隐觉得,李珩并非甘居人下之辈,他的路,与自己不同。

两人的分歧公开化。徐阶开始利用首辅职权,暗中阻挠李珩的改革举措。

李珩冷眼旁观,心中叹息。他知道,与徐阶的分道扬镳已是必然。

他暗中加速布局,一方面继续深化与张居正的理念沟通,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政治遗产继承人培养;

另一方面,他利用户部尚书的职权,在帝国财政体系中安插提拔了一批精通算术、敢于任事的年轻官员,构建了自己的“技术官僚”班底。

机会终于来了。

徐阶之子徐璠,倚仗父势,在地方上横行不法,强占民田,闹出了人命。

此事被李珩麾下的言官抓住了确凿证据。

朝会之上,李珩亲自上疏,弹劾徐璠,奏章写得字字泣血,证据确凿,

将徐家纵子行凶、鱼肉乡里的丑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龙椅上的嘉靖皇帝,本就因当年严嵩倒台时徐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过于“积极”而心存芥蒂,此刻见徐家如此不堪,更是厌恶。

加之李珩在奏疏中巧妙地将此事与“辜负圣恩”、“败坏纲常”联系起来,深深触动了皇帝那颗敏感多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