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客厅里灯火通明,六十寸的液晶电视屏幕像一块巨大的黑色琉璃,映出对面墙上那幅装帧精美的“年度杰出教育专家”奖状证书。母亲苏明娟的声音正从电视里流泻出来,温婉、知性,每一个字的尾音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带着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失败,但适当的挫折,比如一次重要的考试失利,如果能正确引导,恰恰是最好的成长礼物……”她对着镜头微笑,眼角细细的纹路都显得那么富有智慧和亲和力,仿佛那并非岁月的痕迹,而是知识与阅历沉淀出的优雅勋章。“关键在于心态的调整,和孩子内心力量的构建。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他们扫清一切障碍,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自己拿起扫帚。”

我靠着冰凉的墙壁,手里攥着刚取回来的快递——一个沉甸甸的硬纸板文件盒,指甲无意识地抠着边缘粗糙的封口胶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柠檬味消毒水气息,混合着母亲常用的那款鸢尾花基调香水的后调,这味道像一层无形的薄膜,包裹着这间装修精致、一尘不染,却冷得像个样板间的公寓。

餐桌上放着早已凉透的四菜一汤,摆盘精致,色彩搭配和谐,像酒店橱窗里吸引顾客的样品。那是她下午录完节目回来顺手做的,为了维持“完美教育家”形象的必要道具,尽管她从不吃宵夜,也知道我大概没什么胃口。筷子整齐地摆放在青花瓷筷枕上,碗碟边缘看不到一丝油渍。

屏幕里的观众席上,人们穿着得体,在她每句话的停顿间隙恰到好处地点头,目光里盛满了近乎虔诚的崇拜。镜头扫过几个抹着眼角的中年女性。

我的胃里一阵熟悉的、条件反射般的抽痛。

十年了。

快递盒棱角硌着胸口,我抱着它,像抱着一块冰冷的墓碑,转身穿过宽敞却空旷的客厅,踩过光洁得能照出人影的深色实木地板,走回自己的房间。门锁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将电视里那个依旧在谆谆善诱的声音隔绝在外。

房间不大,与客厅的奢华风格截然不同,简单甚至有些简陋。书架上是些翻旧了的专业书籍,键盘旁边堆着几本厚厚的博士论文参考文献,扉页上“清华大学”的钢印清晰可见。正中央,是一封摊开的、来自清华的博后入站邀请函,纸质厚实,措辞严谨。邀请函旁边,安静地躺着一个老旧的、黑色漆皮已经斑驳脱落大半的索尼录音笔,像一件不合时宜的出土文物。

指腹下意识地摩挲过录音笔冰凉的金属外壳,按键上的字母早已磨损不清。某些被刻意深埋、带着铁锈和血腥味的记忆碎片,又一次试图撬开紧锁的闸门。那扇门后,是尖叫,是冰冷的嘲讽,是摔碎的玻璃杯,和一个少女在深夜压抑的、绝望的呜咽。

我猛地抽回手,指尖微微发颤,仿佛被那冰冷的金属烫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纸页烧焦的气味。我粗暴地撕开了快递文件盒的封口。里面是一份制作精美的节目邀请函,烫金的《心途》栏目LOGO异常醒目。下面压着制作人的亲笔信,措辞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媒体人特有的、恰到好处的共情和不容拒绝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