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 作坊里的坚韧与考场的星光

两年后,林砚凭着自学,考上了县重点高中。去报到那天,林娟特意请了假,陪她去县城。她给林砚买了个新书包,里面塞了叠得整整齐齐的蓝布衫,还有她攒了半年的五百块钱:“在学校别省着,饿了就去食堂买饭,冷了就加衣服。周末要是回不来,就给姐打电话。”

林砚攥着钱,手指都在抖——前世她考上高中,父母不仅不让她去,还把她的录取通知书撕了,逼她去工厂;这一世,有姐姐的支持,她终于能走进校门。“姐,你也别太累,记账之余,别忘了看书。”她抱着姐姐,“等我放假回来,帮你补数学。”

高中的学习压力很大,林砚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背书,晚上十一点才回宿舍。周末她会回镇上,帮姐姐打理纺织厂的活,也给姐姐补功课。也就是这时候,林娟萌生了开自己纺织作坊的想法——她在厂里干了两年,摸清了布料的进货渠道和制作流程,也发现镇上的布料大多花色老旧,年轻人不爱要。

“砚砚,我想攒点钱,开个小作坊,做些好看的花布。”有天晚上,林娟一边给林砚缝扣子,一边小声说,“我算了算,启动资金要五千块,我现在攒了两千,再干半年,应该就能凑够。”

林砚眼睛一亮:“姐,这个主意好!我帮你查资料,看看现在流行什么花色。”她利用高中图书馆的资源,借了很多时尚杂志,剪下单色的布料图案,周末带回家给林娟看;还帮姐姐写了份简单的创业计划书,里面列了进货渠道、成本预算和销售方向。

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凑够五千块时,林娟租了间小厂房,买了两台二手缝纫机,雇了两个女工,作坊总算开起来了。可第一个月,布料就滞销了——她选的花色太素,镇上的姑娘们更喜欢鲜艳的图案,堆在仓库里的布料卖不出去,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林娟急得满嘴起泡,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林砚周末回来,看见仓库里的布料,心里也跟着慌,却还是安慰姐姐:“姐,我们改花色,我看杂志上有那种小碎花的,很受欢迎,我们试试。”

那周,姐妹俩熬了三个通宵。林娟照着林砚画的图案,在布料上描线、染色;林砚则帮着裁剪、缝制,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几个小口子。新花色的布料做出来后,林娟推着小车,去镇上的集市卖。一开始没人问,她就拿着布料给路过的姑娘看:“这是新做的碎花布,做裙子好看,便宜卖。”

有个姑娘买了一块,穿出去后,大家都说好看,再来找林娟买时,布料已经卖完了。林娟赶紧回去赶工,订单越来越多,作坊终于慢慢走上了正轨。后来,她又推出了带刺绣的布料,都是她自己熬夜绣的,虽然慢,却成了作坊的特色,很多人专门来买。

林砚高考那年,林娟的作坊已经雇了十个女工,还在镇上开了家小店。高考前一天,林娟特意关了店,去县城陪林砚:“别紧张,你平时学得好,肯定能考上。”她给林砚带了亲手做的粽子,里面包了蜜枣:“甜甜蜜蜜,考个好成绩。”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林砚考了全县第三,被省城的重点大学录取,学的是她前世梦寐以求的化学专业。林娟拿着录取通知书,哭了又笑:“我家砚砚真厉害,成大学生了。”她给作坊的女工们都放了假,做了一大桌菜,还请了李婶和张爷爷,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