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终局不是终点,而是新规则的开端。而这次,我们正在书写自己的规则。

回归日常的生活像一件稍显紧身的旧衣,熟悉却不再完全舒适。程序代码在屏幕上滚动,地铁在固定时间进出站,咖啡机每天早晨发出同样的嗡鸣——世界依旧按照既定轨道运行,但我知道表象之下涌动着不同的可能性。

那场“游戏”的记忆如同退潮般迅速淡去,只留下零散的画面:沙漏的流沙、选择时的窒息感、同伴们的面孔。有时我会在深夜突然惊醒,手指下意识地检查指甲缝,仿佛那里会有不存在的暗红色痕迹。

直到那天,我在新闻中看到了老教授的消息。

“著名哲学家王明远宣布启动‘全球智慧协作计划’,呼吁超越国界的知识共享...”新闻报道显示,这位退休多年的老人突然重返公众视野,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合作框架。

我盯着屏幕上那张睿智的面孔,心跳加速。是他,那位在游戏中总是冷静分析的老者。

紧接着,数学界传来惊人突破。一个名叫李维的年轻学者解决了困扰学界数十年的概率算法难题,而他提出的证明方法被描述为“超越常规的思维路径”。报道附带的照片上,戴眼镜的年轻人羞涩地笑着。

第二天,我特意请假去了城郊的美术馆。正如预感的那样,一场名为“选择与偶然”的行为艺术展正在举行,创作者是新锐艺术家陆小璐。展览中心是一件令人震撼的装置作品:十个沙漏以精妙的方式相互连接,当所有沙子同时流尽,会组成一个完整的星系图案。

站在作品前,我感到一阵晕眩。那些模糊的记忆碎片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很震撼,不是吗?”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我转头,看到了红发耀眼的陆小璐。她眼中闪着狡黠的光,仿佛我们昨天才刚告别。

“咖啡馆聊聊?”她提议,语气却表明这不是一个真正的问句。

在美术馆附近的咖啡馆里,我们交换了分别后的经历。小璐的创作风格在回归后发生了显著变化,作品中充满了对系统、规则和选择的探索。

“我几乎不记得具体发生了什么,”小璐搅拌着拿铁,“但有一种感觉,像是...像是被重新编程了。”

我点头:“我也有类似感受。写代码时,我会突然想到更优化的结构,更协作的方式。”

我们沉默片刻,然后几乎同时开口:“你收到信了吗?”

小璐从包里小心翼翼取出一个信封——和我收到的一模一样,纯白无字迹。里面也只有一句话:“画廊南墙第三块砖。”

我们立即返回美术馆。在南墙第三块砖后,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金属胶囊。里面是一张微型存储卡。

回到我的公寓,我们将存储卡插入电脑。里面只有一个简洁的界面,显示着四个正在闪光的点,分布在不同城市。还有一个进度条,显示着“全球意识同步度:17.3%”。

“这是什么?”小璐困惑地问。

我仔细观察界面:“看起来像是某种监测系统。这四个点应该就是我们。”

随着我的操作,我们发现了更多数据:全球合作项目的增长曲线、创新专利的领域分布、甚至还有国际冲突的减少统计。所有图表都显示从三个月前开始出现显著变化——正是我们结束游戏回归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