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更新时间:2025-10-22 04:56:06

遗落的挽歌

作为一个处处追求完美的作者,在我第三十七次按亮手机屏幕时,指尖的温度终于被刺骨的寒风卷走——信号格像被冻住般彻底消失,连紧急呼叫的图标都灰得刺眼。屏幕里还停留在昨晚未写完的《青芜记》章节,沈清辞正提着裙摆踏过长安朱雀大街的青石板,檐角红灯笼映得她鬓边珠花亮闪闪的,而我此刻所处的巷弄,青灰瓦檐上垂落的冰棱足有半尺长,阳光折射下泛着冷硬的光,竟与我笔下描写的长安街巷有七分相似。

巷口那面「李记布庄」的幌子褪成了浅褐色,边角在风里簌簌作响,每一道纹路都像是从我的手稿里拓印出来的。木杆上的漆皮早已剥落,露出里面深褐色的木头,被岁月和风雨侵蚀得满是裂痕,却还固执地立在那里,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我伸手碰了碰幌子边缘,粗糙的布料蹭得指尖发涩,风一吹,幌子晃得更厉害,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在寂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

作为这本古言小说的作者,我曾对着键盘沾沾自喜:给女主角沈清辞写了三世圆满,从闺阁少女到一品诰命,连她儿时救过的流浪猫都成了宫苑里的御猫,冬日里能蜷在暖阁的炭盆边打盹,偶尔还能得到皇后赏赐的小鱼干;让作恶半世的反派萧景渊幡然悔悟,最终守着边关百姓善终,临死前还收到了曾被他伤害过的农户送来的一碗热粥,粥里卧着两个金黄的荷包蛋;就连街边卖糖人的王老伯,都特意安排他收了个孝顺徒弟,免得老来无依,徒弟后来还把糖人摊开到了朱雀大街最热闹的地段,逢年过节时,排队买糖人的孩子能从街头排到街尾。看着这些画面,我满意的点点头,心想:看吧,这就是我描绘的太平盛世,但是我看到了她。

我曾以为,这样的结局就是「圆满」,却从未想过,那些被我一笔带过的小角色,会在我看不见的角落里,经历怎样的人生。就像此刻,我站在这条本该飘着糖炒栗子香气、挂着红灯笼的年味巷子里,却只闻到了寒风里夹杂的枯草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撞见了那个被我丢在记忆角落的名字。

是阿桃。

她缩在布庄后门的草垛里,像一只被遗弃的小猫。破棉袄的肘部烂了个大洞,发黄的棉絮像枯草般露出来,被寒风卷得不停颤动,像是随时会从衣料里飞散。领口和袖口早已脏得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边缘磨损得厉害,露出里面同样破旧的里子。冻得发紫的手指捏着半块结冰的馊饭,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和污垢,她正试图用牙咬开硬邦邦的饭粒,嘴角还沾着一点灰褐色的残渣,在冻得通红的脸颊上格外显眼。

我盯着她的侧脸,恍惚间才从记忆里捞起这个角色——《青芜记》第三章,为了让沈清辞顺利找到驿站,避开反派设下的陷阱,我只写了一句话:「布庄掌柜之女阿桃,为沈清辞指过路,赠过半块炊饼。」那时我的心思全在沈清辞与男主的初遇上,满脑子都是如何让两人在驿站门口的初遇更有氛围感,是该让沈清辞不小心摔了帕子,还是让男主恰好帮她挡了落下的积雪。至于阿桃,不过是我为了推动剧情设置的「工具人」,随手给她安了个「家境尚可」的背景,便将这个只出场一次的小角色抛到了脑后,连她的名字都是临时从脑海里抓来的,没多做半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