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尴尬地笑了笑:“我,我只是路过避雨...”
“来的都是客。”一个和蔼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薇转身,看见一位白发老先生正背着手站在那里,眼神睿智而通透。不知为何,她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最敬重的那位老教授。
“孔馆长。”李仪恭敬地行礼。
“年轻人,外面雨大,不妨多坐会儿。”老先生微笑着对林薇说,“西侧有文学区,东侧是历史哲学区,楼上有休息处,可以喝茶读书。既然来了,就是缘分。”
林薇忽然觉得一周来的疲惫和焦虑在这一刻消散无踪,不由自主地说:“那,那我就打扰一会儿。”
第一幕:诗瑶的歌声
周六早晨,林薇鬼使神差地再次来到了仁里巷18号。她告诉自己是为了查些资料,其实内心更想再次感受那种奇特的宁静氛围。
推开门,李仪依然站在前台,姿势端正得仿佛从昨天起就未曾移动过。
“林小姐,欢迎回来。”李仪微笑道,仿佛早就料到她会来。
“您还记得我?”
“对于每一位读者,我们都会铭记于心。”李仪递给她一张读者卡,“这是您的临时卡,孔馆长特意吩咐为您准备的。”
林薇接过卡片,发现它不是塑料制品,而是一种温润的木片,上面刻着她的名字和一串奇怪的符号。
走进阅览区,林薇听到一阵轻柔的哼唱声。循声而去,她看见文艺区的管理员诗瑶正在整理书架,一边工作一边哼着古老的曲调。那旋律简单却动人,让林薇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聆听。
“这是《诗经》中的《蒹葭》篇。”诗瑶注意到林薇,笑着解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多么美的意境啊。”
林薇惊讶地问:“您怎么知道我对《诗经》有研究兴趣?”
诗瑶的眼睛像月牙般弯起:“从你身上的气息感觉到的。你最近是不是在策划与《诗经》相关的书籍?”
“正是!”林薇更加惊讶了,“但我遇到了困难,总觉得现代解读失去了原作的神韵。”
诗瑶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看似普通的《诗经》注解本:“试试这个版本。或许能帮到你。”
林薇半信半疑地接过书,找了个角落坐下阅读。令人惊奇的是,这个版本的注解与她读过的所有版本都不同,仿佛能带人穿越回那个时代,亲眼看见那些场景。她沉浸在书中,直到手机震动才回过神来——已经是下午三点了。
“这太神奇了...”林薇喃喃自语,赶紧记下灵感涌现的笔记。
第二幕:孟轲的正义感
周日下午,林薇再次来到图书馆。刚进门就听见一阵争吵声。
“你们不能这样对待读者!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权利!”孟轲洪亮的声音在整个图书馆回荡。
林薇快步走向声音来源,看见孟轲正与一个穿着昂贵西装的男人对峙。那男人身边站着个十几岁的少年,低着头,手里紧紧攥着一本书。
“怎么回事?”林薇小声问旁边正在整理书籍的诗瑶。
诗瑶叹了口气:“那位先生是孩子的父亲,觉得孩子读‘闲书’耽误学习,非要他把书退掉。但那孩子真的很喜欢那本《中国古代科技史》。”
孟轲站在少年身前,毫不退缩地对那位父亲说:“《孟子·离娄上》有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孩子的求知欲如同幼苗,应当细心呵护,而非无情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