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附上了几张模糊截图,看似重要,实则毫无意义。
这一招果然奏效。
第二天,舆论再次沸腾,苏婉蓉的公关团队疲于应对。
而我,则抓紧时间修复受损文件。
同时制定下一步反击计划。
我盯着屏幕上残缺的文件,握紧拳头。
无论多难,这条路都必须走下去。
因为奶奶,因为那些受害者,也因为我心中的正义。
风暴还在继续,但我已做好迎接它的准备。
刚刚发布第一波爆料,我就尝到了风暴的味道。
帖子引发了短暂的轰动,但危险也随之而来。
那天晚上,我刚下班走出奶茶店,两个熟悉的身影挡住了我的去路。
还是那两人,穿着黑色夹克,眼神冷得像刀子。
他们没有废话,直接掏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里,奶奶正站在街角,一个陌生人朝她搭话。
奶奶的表情明显有些紧张,但她勉强挤出笑容应对。
“你最好知道轻重。”其中一个男人冷冷地说。
“如果再乱来,后果自负。”另一个补充道,语气里带着威胁。
我的心沉到了谷底。
奶奶……她成了对方的筹码。
回到家,我彻夜未眠。
脑海里反复浮现那段视频,每一帧都刺痛着我的神经。
6
第二天,我做出了决定——暂停爆料活动。
在网络上散布假消息,声称自己因害怕而妥协,并删除了所有相关账号。
表面上,我选择了退缩;实际上,这只是障眼法。
我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匿名社交媒体账号,用更隐蔽的方式继续发布信息。
同时,我联系了一位可靠的邻居,请他帮忙暗中照看奶奶。
“如果有什么异常情况,立刻通知我。”我低声嘱咐道。
邻居点点头,拍了拍我的肩膀,“放心吧,孩子。”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只能靠智慧和隐忍走下去。
然而,苏婉蓉并没有给我喘息的机会。
她的公关团队迅速启动,以“竞争对手恶意抹黑”为由向平台投诉。
我的爆料帖子被大量删除,评论区也被水军占领。
更糟糕的是,一些原本支持我的网友开始收到骚扰电话和恐吓短信。
“别掺和这种事,小心你的家人!”这样的内容让人不寒而栗。
渐渐地,那些人退出了讨论,只剩下诋毁我的言论铺天盖地。
甚至还有人曝光了我的真实姓名和住址,让我的生活雪上加霜。
面对这一切,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不能慌。
于是,我设计了一场“反套路”反击。
深夜,我发布了一篇看似悔过的长文。
开篇承认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出于个人恩怨,表示愿意公开道歉。
这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以为事情就此平息。
然而,在文章末尾,我巧妙地嵌入了一段加密代码。
这段代码隐藏着关键证据链接,只有懂技术的人才能解码。
果然,这一招成功吸引了黑客圈的关注。
几个小时后,就有专业人士主动联系我,表示愿意协助分析数据。
他们破解了代码,将隐藏的证据传播出去,进一步扩大了信息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