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原来,男人是邻镇的一个秀才,因为赶考盘缠被偷,又生了病,才落到那般境地。后来他病好了,便在庙里帮忙,一边攒钱,一边打听阿禾的下落。

“举手之劳,大哥不必放在心上。”阿禾笑着说。

老夫人在一旁听了,对阿禾更是赞许:“好孩子,心善是福啊。”

从庙里回来,老夫人把自己的一对银镯子摘下来,塞给阿禾:“这是我年轻时戴的,给你吧,算是老身的一点心意。”

阿禾连忙推辞:“老夫人,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拿着吧,”老夫人拉着她的手,“你配得上。”

阿禾拗不过老夫人,只好收下了镯子,心里暖暖的。

第五章 福泽绵长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了。阿禾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做事愈发沉稳干练。父亲的腿彻底好了,又重操旧业,做起了木匠活,家里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

张大户看阿禾勤劳善良,又知书达理(老夫人闲时教她认了些字),便做主,把她许给了府里的一个管事。那管事叫陈默,为人忠厚老实,对阿禾也颇有好感。

婚礼办得虽不隆重,却也热热闹闹。阿禾穿着红嫁衣,坐在镜前,看着自己头上的银簪——那是她用张大户赏的银子赎回来的母亲的银钗,心里感慨万千。她想起刚到张府时的艰难,想起那些帮助过自己和自己帮助过的人,忽然明白了老妇人说的“善有善报”。

婚后,阿禾和陈默恩爱和睦。陈默在张府做事认真,深得张大户信任,不久便升了职,掌管府里的采买。阿禾也没闲着,她用自己攒的钱,开了一家小小的绣坊,招了几个穷苦人家的姑娘,教她们刺绣,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她依旧保持着行善的习惯。镇上有户人家遭了灾,她送去粮食和衣物;看到流浪的孩子,她会带回家里给些吃的,还帮着联系人家收养。她的绣坊生意越来越好,她便拿出一部分钱,在镇上修了座桥,方便行人过河。

乡亲们都说阿禾是个福星,自从她嫁过来,青石镇都安稳了不少。张大户也常常对人说:“阿禾这丫头,是个有福气的,她的福气,都是自己修来的。”

几年后,阿禾生了一儿一女,儿子聪明伶俐,女儿乖巧可爱。父亲的木匠铺生意兴隆,还收了几个徒弟。母亲身体硬朗,每天带着孙子孙女,其乐融融。来福也成了家里的老成员,陪着孩子们玩耍。

那年冬天,青石镇下了场大雪,路不好走。阿禾担心老妇人,便让陈默赶着车,带着年货去破庙看她。可到了破庙,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只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姑娘,老婆子去寻老伴儿了,勿念。你的善,会福泽子孙。”

阿禾知道,老妇人是寿终正寝了,心里虽有些难过,却也替她高兴。

又过了几十年,阿禾的儿子陈瑾已长成镇上有名的郎中。他继承了母亲的仁厚,不仅医术精湛,对穷苦百姓更是分文不取,常常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陈瑾小时候常听母亲讲起当年家里的困境,讲起那些在危难中伸出援手的人,也讲起老槐树、来福和破庙里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