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虽然一直在为杨宇辩解,但杨宇能感觉到她父母的反对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一次,两人约会时,苏晴犹豫着说:“杨宇,我爸妈让我跟你分手,他们说……他们说你要是在三年内不能提拔到正科级,我们就不能在一起。”
杨宇沉默了,他知道苏晴的父母说的是实话。在体制内,职务的晋升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还关系到家庭的生活质量。他握着苏晴的手,认真地说:“晴晴,再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会努力的,不会让你失望。”
苏晴点了点头,眼里含着泪水:“杨宇,我相信你。”
为了能尽快提拔,杨宇更加努力地工作。他不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主动承担了一些额外的任务。一次,县里要引进一个大型农业项目,赵天成让杨宇负责前期的调研工作。杨宇二话不说,立刻带领调研小组,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土地流转、劳动力情况等,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撰写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
这份调研报告为县里引进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项目最终成功落地,为县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赵天成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特意表扬了杨宇:“杨宇同志在项目引进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样的年轻干部,我们要大胆使用!”
不久后,县委组织部下发文件,杨宇被提拔为县委办公室综合科科长,成为了一名正科级干部。他终于实现了对苏晴的承诺。
然而,就在杨宇以为自己的仕途会一帆风顺时,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第四章 险象环生
杨宇担任综合科科长后,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他不仅得到了赵天成的信任,还和其他部门的领导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就在他准备在新的岗位上大展拳脚时,赵天成却突然被调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从邻县调来的县委书记李建国。
李建国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刚到临川县,就开始着手调整县里的干部队伍。孙浩看到机会来了,立刻向李建国靠拢,经常向他汇报工作,还时不时地在他面前说杨宇的坏话:“书记,杨宇这个人太年轻,虽然有点才华,但不够稳重,而且他之前一直跟着赵书记,恐怕很难适应您的工作风格。”
李建国听了孙浩的话,对杨宇产生了一丝怀疑。他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杨宇,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了孙浩负责。杨宇感觉到了李建国的态度变化,心里有些着急,但他知道现在不能急功近利,只能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久后,县里发生了一起群体性事件。临川县的一家化工厂因为污染问题,遭到了附近村民的强烈反对。村民们多次到县政府门口上访,要求化工厂停产搬迁,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这天,几百名村民聚集在化工厂门口,与工厂的保安发生了冲突,情况十分危急。
李建国接到消息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孙浩在会上提议:“书记,我觉得应该派公安部门去维持秩序,把带头闹事的村民抓起来,杀一儆百!”
杨宇听了,立刻反对:“孙主任,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可行。村民们之所以闹事,是因为化工厂的污染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采取强制措施,只会激化矛盾,让事情变得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