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入樊笼
杨宇走出省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时,初秋的阳光正透过梧桐叶隙洒下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手里攥着那张刚打印出来的体检报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合格”两个字——这是他踏入体制的最后一道门槛。
三个月前,他还是燕园里抱着《资本论》在未名湖畔晨读的研究生,如今却穿着一身借来的深蓝色西装,站在省府路8号门前,等待着组织部的最后谈话。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母亲发来的微信:“宇啊,到了给妈回个信,别紧张。”他回了个“放心”的表情包,抬头望向眼前这座气势恢宏的苏式建筑,檐角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头蛰伏的巨兽。
“杨宇同志,这边请。”穿着中山装的科员推开会议室门,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房间里摆着一张长条木桌,三位面色严肃的干部坐在对面,中间那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是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明远。
“说说吧,为什么选择来基层锻炼?”周明远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杨宇的简历上。
杨宇深吸一口气,将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娓娓道来:“我老家在沂蒙山区,小时候看到村里的土路下雨就泥泞不堪,看着乡亲们背着山货走几十里路去镇上卖,那时候就想,要是能为家乡做点实事就好了。现在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我想从基层做起,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他刻意放缓了语速,眼神里带着恰到好处的真诚。
周明远微微点头,旁边的年轻干部却突然追问:“基层条件艰苦,你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会不会觉得委屈?”
“委屈谈不上。”杨宇笑了笑,语气坚定,“我知道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只有亲眼看到老百姓的需求,才能真正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再说,我在学校的时候就跟着导师去陕北调研过,住过窑洞,吃过杂粮,苦日子还是能过的。”
谈话进行了四十分钟,走出会议室时,杨宇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他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否合格,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三天后,他接到了通知——被分配到青州市临川县下辖的桃源乡,担任党政办科员。
桃源乡距离县城有两个小时的车程,杨宇坐着颠簸的中巴车前往报到时,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大厦变成了低矮的平房,最后只剩下连绵的青山和成片的稻田。乡党委副书记王建军亲自在乡政府门口接他,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拍着他的肩膀说:“杨科员,欢迎来我们桃源乡!咱们这儿条件是差了点,但老百姓都实在,好好干,有前途!”
乡政府的宿舍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单间,墙壁上还残留着上一任住户贴的报纸,角落里堆着几个纸箱。杨宇把行李箱放下,刚想整理东西,党政办主任李红梅就敲门进来了。这位三十多岁的女人穿着一身碎花连衣裙,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杨科员,刚到吧?我给你带了点热水,还有咱们乡食堂的饭票,你先去吃饭,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李红梅的热情让杨宇有些受宠若惊,他连忙道谢。在食堂吃饭时,他注意到其他干部看他的眼神有些异样,有好奇,有打量,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他知道,自己这个“外来的和尚”要想在这儿站稳脚跟,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