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也有些犹豫:“可咱们没经验,也没本钱啊。”
“经验可以学,本钱我来想办法。”林晚胸有成竹。她记得前世这个时候,社区有“创业扶持计划”,针对失业人员和小微企业,能申请两万块启动资金,还能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当天下午,林晚就去了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养老工作的王主任听了她的想法,特别支持:“小林,你这个想法正好符合咱们社区的规划!现在老人们确实需要这样的服务,启动资金和培训的事,我帮你申请,下周就能有结果。”
回到家,林晚立刻开始查资料。她发现社区养老的痛点在于“不专业”和“不放心”,很多老人怕被糊弄,子女也担心服务不到位。于是她打定主意,做“精细化社区养老”,主打“透明化服务”——每天的菜单提前公示,健康监测数据实时同步给子女,服务过程全程记录。
陈默虽然还是担心,但看着林晚笃定的样子,还是选择支持她:“我明天就跟工地辞工,跟你一起干。”
张桂兰见儿子都同意了,也没再反对,只是嘟囔着:“要是赔了钱,看你们怎么办。”
接下来的日子,几人忙得脚不沾地。林晚跟着社区组织的培训,学习养老护理知识,从测血压血糖到基础急救,笔记记了满满两大本;陈默负责改造家里闲置的阳台和客厅,隔出一个小的服务空间,还从旧货市场淘了几张舒适的沙发和桌子;张桂兰则发挥厨艺特长,开始琢磨适合老人的菜谱,少盐少糖,软烂易嚼。
一周后,社区的两万块启动资金批下来了。王主任还特意送来两台血压仪和一台血糖仪:“这是街道办给的设备,你们好好干,有困难随时找我。”
4月28日,“暖心养老驿站”正式开张。服务项目很简单:助餐(每餐12元,两荤一素一汤)、健康监测(免费)、日常陪伴(陪聊天、读报纸,每小时10元)。为了吸引老人,林晚搞了“开业一周,助餐八折”的活动,还挨家挨户给独居老人送宣传单。
可第一天下来,只来了三位老人。张桂兰坐在沙发上叹气:“我说什么来着,没人愿意来。”
林晚倒不着急。她知道,信任需要时间积累。晚上关店后,她翻出手机,开始拍服务准备的过程——张桂兰在厨房洗菜切菜,陈默在调试血压仪,她在整理老人的健康档案,配文:“暖心养老驿站,把家的温度带给每一位老人”。
她把视频发到小区业主群和社区养老群里,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了回应。张阿姨的女儿私信她:“我妈说你们的菜做得香,明天我给她订一周的助餐,麻烦你们多照顾她,有情况随时跟我联系。”
“放心吧,我们每天都会把阿姨的情况发给您。”林晚立刻回复。
当天,张阿姨不仅来了,还带了两位邻居。看着老人们吃得开心,聊得热闹,林晚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选对了路。
第三章 危机与转机,婆媳关系破冰
5月中旬的一天,陈默拿着手机兴冲冲地跑回来:“晚晚,快看!央行说了,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能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