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点有了。”赵成看着资料,打了个响指,“一个怀才不遇、渴望灵魂共鸣的文艺女青年。正好,我的人设就是刚从海外归来的独立艺术家,对本地艺术圈充满兴趣,偶然邂逅,倾慕她的才华与气质。”
林悦点头:“可以。注意分寸,先建立联系,获取信任。不要急于提到张先生。”
周三下午,“静谧时光”书咖。赵成穿着一身休闲但颇有设计感的服装,坐在了杨雪常坐位置的不远处。他手里拿着一本关于当代艺术理论的书籍,目光却偶尔“不经意”地扫过杨雪。
杨雪果然来了,点了一杯拿铁,安静地坐在窗边看书,侧影纤细,带着一种疏离的美感。
时机成熟。赵成拿起自己的书,走到杨雪旁边的书架,假装寻找什么,然后“偶然”回头,看到杨雪桌上的书,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咦?你也喜欢弗朗西斯·培根?”
杨雪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点了点头:“他的画,很有力量。”
“但也过于残酷了,撕裂感太强。”赵成顺势在她对面的空位坐下,自然地接话,“我更喜欢他画面背后,那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就这样,一场关于艺术、关于哲学的“偶遇”对话展开了。赵成凭借事先准备好的功课和出色的口才,与杨雪相谈甚欢。离开时,他们互相添加了联系方式。
接下来的两周,赵成以讨论艺术展、分享有趣文章为由,与杨雪保持着频繁的线上互动,并又“偶遇”了几次。他扮演的“归国艺术家”形象深入人心,幽默、有才、善解人意。杨雪似乎也渐渐对他打开了心扉,话多了起来。
一次,赵成试探性地问起她的感情生活。杨雪沉默了一会儿,才淡淡地说:“有一段……不太健康的关系。像是在沼泽里,想挣脱,又使不上力气。”
赵成按照计划,扮演着知心朋友的角色:“如果不快乐,为什么不离开呢?你值得更好的。”
杨雪看着他,眼神复杂:“有时候,离开需要的勇气,比留下更大。而且……涉及到一些……现实的问题。”
在向林悦汇报时,赵成的语气有些迟疑:“悦姐,我感觉……这个杨雪,和我们一开始想的有点不一样。她不像那种纯粹图钱、死缠烂打的小三。她好像……挺痛苦的,也很清醒自己身处一段不好的关系里,只是缺乏决断力。”
林悦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成子,别忘了我们的委托和目的。张太太付钱,是要她离开。她的内心挣扎,不是我们需要同情的重点。把握好你的专业度。”
赵成挂了电话,心情有些复杂。他看着手机上杨雪发来的感谢信息——“和你聊天总是很开心,感觉像找到了懂我的人”,第一次对这份工作产生了些许迷茫。
4 意外的“助攻”
就在林悦团队精心布局,准备进行下一步“催化”行动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张先生,宏远集团的老总,在一次提前结束出差归来的晚上,没有通知任何人,直接去了杨雪的公寓。他本想给杨雪一个惊喜,却在楼下,恰好看到赵成送杨雪回来。两人站在路灯下,交谈了几句,杨雪脸上甚至还带着浅浅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