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巷尾的修鞋摊

深秋的风裹着冷意,刮过老城区的巷口。林秀兰把围巾又紧了紧,弯腰捡起掉在修鞋摊前的一只旧皮鞋。鞋跟磨得歪斜,鞋面上还沾着泥点,是隔壁单元张奶奶昨天送来的。她拿出小锤子,对着鞋跟轻轻敲了敲,钉子“笃笃”地嵌进木头里,声音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

修鞋摊摆在巷尾的老槐树下,是林秀兰守了十年的地方。蓝色的帆布棚子褪了色,边角处缝着好几块补丁;工具盒是捡来的旧饼干盒,里面装着钉子、线轴、胶水,摆得整整齐齐;唯一的新物件是去年儿子陈明用奖学金买的小台灯,晚上收摊晚了,就靠它照亮鞋面。

“秀兰,我的棉鞋修好了没?”张奶奶提着菜篮子走过来,冻得鼻尖发红。

“早好了,您试试合不合脚。”林秀兰把修好的棉鞋递过去,鞋帮上的裂口被新布缝补得平整,鞋底还加了层防滑胶,“我看您鞋底快磨透了,加了层胶,冬天走雪路不滑。”

张奶奶穿上鞋,在地上跺了跺,笑着说:“舒服!比新鞋还合脚。多少钱?”

“您给五块就行,”林秀兰摆摆手,“就缝了几针,没费啥功夫。”

“那可不行,你这手艺得值十块!”张奶奶硬塞给她十块钱,拎着菜篮子走远了,还回头喊,“下次我让老姐妹也来你这修鞋!”

林秀兰把钱叠好,放进贴身的布兜里。布兜里的钱不多,大多是五块、十块的零钱,却要支撑她和儿子的生活——陈明在外地读大学,学费靠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靠她修鞋、缝补衣服攒出来。

中午的时候,巷子里的人多了起来。林秀兰刚修好一双运动鞋,就看见儿子的同学李伟骑着自行车过来,手里还拿着个包裹。

“阿姨,这是陈明让我给您带的,他说您冬天手脚容易冻,买了副手套。”李伟把包裹递过来,又从口袋里掏出张纸条,“这是他写的信,让我转交给您。”

林秀兰接过包裹,手指有些发颤。她小心地拆开,里面是一副灰色的毛线手套,摸起来软软的,还带着新毛线的味道。展开信纸,儿子的字迹跃然纸上:“妈,天冷了您别总在外面待着,收摊早点回家。我这月拿了助学金,生活费够花,您别再给我寄钱了……”

看着信,林秀兰的眼睛有点红。她知道儿子懂事,怕她辛苦,可她总觉得亏欠儿子——别的同学周末能去吃大餐、买新衣服,陈明却总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连食堂的荤菜都舍不得多买。

“阿姨,陈明在学校可努力了,上次考试还拿了年级第一呢!”李伟笑着说,“他还说,等毕业找到了好工作,就接您去大城市住。”

“那就好,那就好。”林秀兰擦了擦眼角,把信叠好放进布兜,又从工具盒里拿出一双新缝好的鞋垫,“李伟,这是阿姨给你做的鞋垫,冬天垫在鞋里暖和,你拿着。”

李伟推辞不过,接过鞋垫,骑着自行车离开了。林秀兰看着他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手套,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日子虽然苦,但只要儿子好好的,一切都值得。

傍晚的时候,天更冷了。林秀兰收拾好工具,准备收摊。刚把帆布棚子叠起来,就看见巷口走来一个穿西装的男人,手里拿着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看起来很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