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离开时,一位看起来刚工作不久、面容稚嫩的护士趁前台无人注意,快步跟到电梯口,迅速将一张折叠的小纸条塞进我手里,然后像受惊的兔子一样匆匆低头离开。
电梯门合上,我展开纸条,上面用一种略显潦草的笔迹写着一个拗口的药名,以及一家位于城西相对偏僻地段的药店地址。
一种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条有价值的线索。
我立刻驱车赶往那家药店。
药店门面不大,显得有些陈旧,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眼神却依旧清亮的老人。
起初,他以严格保护客户隐私为由,拒绝回答任何关于特定顾客购药记录的问题。
当我出示了证件,并语气严肃地暗示此事关乎一桩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命案,希望他能配合协助后,老人沉思良久,才缓缓回忆起来。
他记得,大概在案发前一周左右,确实有位衣着讲究、气质不凡的女士来过店里,购买了一批药物,其中就包括那种强效的处方类安眠药,而且购买的量「不算小」。
更让我心头一紧的是,老人接着回忆道,就在案发当天的下午,雨下得正大的时候,有个穿着连帽衫、帽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的年轻小伙子,慌慌张张地冲进店里,指名要买一把新的、锋利的切肉刀。
小伙子付的是现金,全程低着头,避免与人对视,神色间透着一种掩饰不住的惊慌失措,拿到刀后就迅速消失在雨幕中。
年轻小伙?
慌张购刀?
时间点与案发如此高度吻合?
这个描述,与我之前对凶器握痕所怀疑的「手型较小的男性青少年」形象,隐隐地重叠在了一起。
林皓那张苍白清秀的脸,再次不受控制地浮现在我眼前。
(8)
然而,就在我感觉调查似乎摸到了一些门道,黑暗中隐约显现出些许轮廓时,无形的压力开始像潮湿的雾气一样,从四面八方弥漫而来,悄然迫近。
张峰队长在一次非正式的午间闲聊中,语气不再像之前那样轻松,而是带着一种罕见的严肃。他把我拉到走廊尽头,低声说:「老秦,林家案子,局里已经正式签批结案了,各方面反馈都很满意。你知道,市里那个重点引进的『辰砂』高科技项目,林氏集团是关键投资和合作方。这个节骨眼上,稳定是第一位的,不能再出任何波折。我知道你做事认真,追求完美,但有些事,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别再钻牛角尖了。」
这番话里的警告意味,清晰得如同冰锥。
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试图通过内部系统调阅林家案一些非核心证物的申请,变得异常缓慢和困难,各种流程上的理由被提出。
而之前在一次内部讨论会上,曾私下对我表示过对案子「激情杀人」动机存有疑问的年轻刑警周启明,没几天就被一纸调令,派往邻市协助处理一个偏远地区的陈年积案,归期未定。
这些迹象再明显不过:有一股力量,不希望我继续深挖下去。
这股压力没有让我感到恐惧而退缩,反而像一剂强心针,让我更确信,这潭水之下,一定隐藏着不愿被曝光的秘密。
真相,或许远比纸面上的结论更为黑暗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