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标签剧烈变化,最终定格为:
【……谢谢。他真的相信我吗?有点想哭。】
继续
新建文本文档.txt
TXT 4B
继续
【正文】
第四章:持续的陪伴与了解
布告栏风波之后,陈默和苏晚晴之间的关系,仿佛悄然越过了某条无形的界线。
苏晚晴头顶的好感度稳稳地停在了 35 ,虽然偶尔还会因周围环境或她自身心情有小幅波动,但再也没有跌回过30以下。下面的心情标签也常常带着一些积极的词汇,如 【他今天好像剪头发了】 、 【物理题思路和他讨论一下?】 ,甚至有一次陈默在篮球场上投进一个三分球时,他眼角的余光似乎瞥见她头顶飘过一个极快的 【还挺帅】 ,但转瞬即逝,让他怀疑是不是自己眼花了。
陈默享受着这种缓慢却扎实的进展。他不再像最初那样急吼吼地只想刷任务赚好感,而是开始真正地去观察和理解苏晚晴。
在【心弦系统】持续提供的【日常观察提示】和【行为建议】下,他逐渐摸清了她的一些习惯和喜好。
比如,她习惯在早自习前十分钟默读英语单词,雷打不动; 比如,她偏爱蓝色和白色,笔袋、水杯大多是这两种颜色; 比如,她似乎对芒果过敏,每次食堂有芒果类甜品她都会避开; 比如,她数学极好,但语文的古文阅读相对薄弱一些; 再比如,她表面清冷,其实有点小小的强迫症,书本笔记永远摆放得整整齐齐,桌面的角度都要对齐桌缝……
这些细微的发现,让苏晚晴在陈默心中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不再仅仅是前世那个遥不可及的模糊光影。
陈默也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他不再仅仅依赖系统发布的具体任务,而是更多地将系统的“行为建议”融会贯通,转化为更自然、更日常的互动。
·
早自习他会“刚好”也提前到教室,坐在她斜后方,安静地背自己的书,偶尔在她合上单词本时,“恰好”和她讨论一两个刚背到的疑难词组。
看到她在小卖部犹豫,他会“经验丰富”地推荐一款味道不错又不是芒果味的酸奶。
语文课上古文分析卡壳时,他会把自己参考书上标注了重点释义和翻译的那一页,“不经意”地朝她的方向挪过去一点。
值日时,他会默默帮她把稍微挪歪的桌椅重新对齐。
这些举动细小而寻常,几乎不着痕迹,但积累起来,却像涓涓细流,不断滋润着两人之间那微妙的关系。
苏晚晴的反应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她不再总是被动地接受帮助或问候。有时陈默忘记带涂卡笔,正在懊恼时,一支备用笔会悄无声息地从旁边推过来;小组讨论时,如果陈默的观点被其他人忽略,她会轻声补充一句“我觉得陈默刚才说的也有道理”;放学路上如果碰巧遇到,她也不会再立刻加快脚步,反而会稍微放慢一点速度。
她头顶的好感度,就在这一点一滴的日常中,缓慢而坚定地向上爬升着,从 35 到 38,再到 42……虽然速度不快,但每一次提升都让陈默倍感踏实。
系统发布的奖励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初简单的【能量饮料】、【基础魅力+1】,变成了更实用的【古文理解能力微幅提升】、【投篮手感临时加成】,甚至还有一次奖励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芒果味厌恶免疫】(这下他连她不喜欢的那份芒果甜品也能帮忙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