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民并不在意。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真正介入贾府事务,展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他知道,按照《红楼梦》的剧情,很快,王熙凤就会因为小产而病倒,届时王夫人会提拔探春、李纨和宝钗三人一同管家。这,就是他的机会。
果然,不出半月,凤姐病倒的消息就传遍了荣国府。紧接着,王夫人便在众人面前宣布,由探春三人协同理家。
消息传到秋爽斋,丫鬟们喜气洋洋,都觉得三小姐终于熬出头了。探春自己虽然面上沉静,但眉宇间的兴奋却藏不住。这是她第一次得到执掌家政的大权。
然而,当晚,李思民却看到探春对着一堆账本,愁眉不展。
他走上前,轻声问道:“夫人可是遇到了难处?”
探春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府里的开销太大了,入不敷出。才管家第一天,各房各院来领东西、报开销的就络绎不绝,账目乱成一团,根本理不清头绪。”
李思民心中一笑,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夫人,可否让思民看一看账本?”
探春有些惊疑,但还是将账本推了过去。
李思民接过来,只翻了几页,就看出了问题所在。这账本用的是最古老的流水账记法,只记收支,毫无条理,别说探春,就是现代的专业会计来了也得头疼。
“问题出在记账的方法上。”李思民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画了几个表格,“夫人请看,我们可以将账目分类。比如,采买是一类,人情往来是一类,各房的月钱又是一类。每一笔支出,都要注明经手人、日期、用途。这样一来,所有账目便一目了然。”
他介绍的是最基础的复式记账法和预算管理的概念。
接着,他又说:“府里这么大,光靠节流是不够的,还得想办法开源。我听说,府里的大观园,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样样俱全,但平日里除了主子们游玩,基本都是闲置的,每年光是维护就要花不少银子。”
探春点头:“确实如此。”
“夫人何不将这园子‘承包’出去?”李思民抛出了那个著名的“承包责任制”。
“承包?”探春不解。
“就是将园子里的各项产出,比如花草、竹笋、鱼虾,都分派给府里那些有经验的婆子们去打理。年底,她们将收成的一部分上交公中,剩下的归自己。如此一来,不但省了维护的开销,公中还能多一笔收入,那些婆子们得了实惠,自然也会尽心尽力。一举三得。”
李思民将探春在原著中“兴利除弊”的想法,用更系统、更现代的商业逻辑重新包装、细化了一遍。
探春越听,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