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3 请君入瓮

自从拒绝了沈曼“参考”草图的要求,她表面依旧亲亲热热,但我能感觉到那股暗地里的较劲更明显了。办公室里,她时不时会“无意间”提到:“哎,做设计啊,有时候光有文化底蕴也不行,还得有国际视野,不然容易土气。” 这话分明是冲着我来。

我全当没听见,埋头完善我的博物馆方案。我的核心创意是将几件镇馆之宝的纹样,用现代解构手法重新演绎,融入日常用品,既高雅又不失实用性。草图越来越丰满,但我留了个心眼,真正的核心设计图和详细说明,我都存在一个加密的U盘里,从不放在公司电脑。

我知道沈曼在盯着我。她就像一条潜伏在暗处的蛇,等着我露出破绽,然后致命一击。既然她这么想偷,那我干脆给她点“甜头”尝尝。

我故意打印了几张看似是关键、实则存在明显缺陷的初期草图,放在办公桌一个不太起眼、但以沈曼的习惯一定能翻到的文件夹里。没过两天,我就“偶然”发现文件夹被人动过,那几张草图的顺序变了。我心里冷笑,鱼饵放下了,就等鱼儿咬钩。

接下来几天,我开始了我的表演。我故意在加班时,对着那几张有问题的草图“苦思冥想”,时不时还唉声叹气。有一次,我甚至“不小心”让沈曼看到我在搜索“中国风设计如何避免土气”这类关键词。

一天午休,办公室里没什么人。我假装接到一个“重要电话”,声音压得低低的,但确保离我不远的沈曼能隐约听到:

“……对,王老师,您说得对,那个龙纹的直接应用确实太生硬了……嗯,解构?您的意思是用抽象线条来表现神韵?……妙啊!这样既保留了文化元素,又极具现代感!……太感谢您了王老师,您这可真是点睛之笔!帮我大忙了!……放心,方案提交前一定请您把关……”

这个“王老师”是我杜撰的,所谓的“抽象线条表现神韵”的点子,其实是我早就构思好、并且已经完善应用在真实方案里的核心思路之一。我故意把它包装成一个“刚刚得到的、至关重要的灵感”,演给沈曼看。

挂了电话,我装作兴奋难耐的样子,立刻在电脑上“噼里啪啦”地敲打起来,其实只是在胡乱打字。我用眼角的余光瞥见,沈曼正竖着耳朵听,眼神里闪烁着贪婪的光。

鱼儿闻到腥味了。

第二天,沈曼就提交了她的初步方案概念。在部门内部讨论会上,她侃侃而谈,重点推介了她的“创新点”——运用抽象线条解构传统纹样,打造极具现代感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她甚至拿出了几张效果图,那线条的走向和构思,与我昨晚“电话”里提到的如出一辙,只是显得仓促和生硬。

总监听着,眉头微皱:“沈曼,这个想法方向不错,但感觉有点空,落地性不强。这种抽象风格,会不会偏离博物馆希望传达的庄重感?”

沈曼立刻辩解:“总监,这只是初步概念,细节我会马上深化!我觉得这才是国际前沿的趋势……”

轮到我了。我平静地打开我的PPT,展示我的方案。我同样运用了解构手法,但我展示的是如何将纹样巧妙地转化为茶具的弧度、丝巾的印花、书签的造型,每一处设计都有深厚的文化考据和实用的落脚点。我并没有突出强调“抽象线条”,而是将这种理念融入了每一个细节,整体风格沉稳大气,又不失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