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章:初遇的光

十二岁的夏天,林晚的世界是灰色的。不是天阴,是日子太淡——爸妈早出晚归,放学回家只有冰箱里的速冻饺子,连楼下那只三花猫见了她,都只懒洋洋抬下眼皮,像在说“又是你啊”。

直到搬家那天,妈妈攥着她的手站在3号楼2单元门口,敲了对面的门。门开时先飘出股洗衣粉的清香味,接着是江阿姨笑着的声音:“可算来了!”随后,一个高瘦的身影跟在后面走出来。

是江屿。

他穿件洗得软乎乎的白T恤,牛仔裤膝盖处有个浅淡的折痕,手里还攥着本数学练习册,蓝黑笔的笔尖露在外面,显然是刚放下笔。林晚得仰着脖子看他,视线先落在他挺翘的鼻梁上,再往下,是垂着的眼——双眼皮很深,睫毛长到能在眼下投一小片阴影。

“这是我儿子江屿,十七了,读高二。”江阿姨拉过他,又把林晚往前推了推,“这是小婉,刚小学毕业,以后你多照看着点妹妹。”

江屿没多话,只是朝着林晚轻轻点了点头,声音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清清爽爽的:“小婉妹妹好。”

林晚张了张嘴没说出话,目光黏在他攥练习册的手上——骨节分明,指甲剪得整整齐齐,指腹因为常握笔,有一点薄茧。那天晚上她躺在新房间的小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总回放江屿垂眼的样子,像把夏天的风都装在了那双眼睛里。

后来她发现,江屿是个“安静的邻居”。早上她背着书包出门,常能在楼下碰到他,他要么背个黑色双肩包,要么手里拎着早餐,见了她会点点头,偶尔说句“早”。有次她忘带钥匙,蹲在门口哭,是江屿回来递了包纸巾,还把自家的门禁卡塞给她:“先去我家等,我妈在。”

十二岁的林晚还不懂什么是心动,只觉得有江屿在的新小区,连空气都比以前甜了点——那是她平淡生活里,第一次照进的光。

第2章:初二的默契

两年时间过得快,林晚升了初二,江屿也成了高一的学长。两人渐渐熟了起来,默契得像提前约好了一样。

林晚有赖床的毛病,早上常来不及买早餐,可只要她七点十分准时下楼,单元门口的石墩上总会放着一瓶温热的牛奶,有时是个肉松面包,包装上还贴着张便利贴,字写得清隽:“别空腹上学”。不用想,是江屿放的——他每天七点出门去学校,总比她早十分钟。

她也会悄悄“回报”。江屿读高一后晚自习要到九点半才回家,林晚就每天晚上把自家门口的小夜灯拧亮——那是个兔子形状的灯,暖黄色的光刚好照到楼梯口。江阿姨问她怎么总开着灯,她会眨着眼睛说:“怕黑呀,开着灯我才敢睡觉。”可只有她知道,是怕江屿走楼梯时看不清。

真正让她觉得“默契”的,是那次数学考试。她考了65分,红通通的分数像块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放学後躲在小区的长椅上哭。哭到肩膀发颤时,身侧递来一包纸巾,是江屿。

他没问她为什么哭,只是在她身边坐下,把自己的数学卷子递过来:“哪道题不会?我讲给你听。”他讲题很有耐心,不像老师那样快,会把步骤拆成一小段一小段,连“这里要变号”都会特意指出来。讲完最后一道题时,天已经黑了,他站起身,把卷子折好递给她:“下次不会的,随时来问我,我家客厅的灯十点前都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