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陈志远站在波士顿的实验室里,看着窗外的雪花,同样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他即将踏上新的学术征程,但内心深处,他依然放不下那个在南方小城里教书的姑娘。
第三章:转折
陈志远最终还是去了美国。他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分离,等他站稳脚跟,就会接林晓薇过来。
然而,现实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繁重的研究工作,以及与林晓薇之间越来越少的共同话题,让他们的关系逐渐变得脆弱。
与此同时,林晓薇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
"林老师,这是我们班新来的转学生,张明。"班主任领着一个瘦高的男孩走进教室,"他父亲刚调到我们市工作,从今天开始在我们班上课。"
林晓薇微笑着点头:"欢迎你,张明。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随时问我。"
男孩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一丝疏离。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很少参与课堂讨论,成绩也一直处于中下游。
一个月后的作文课上,林晓薇被张明的文章深深触动了。那篇题为《我的家》的作文,文字朴实却充满情感,描述了一个父母经常出差、独自在家等待的孩子的孤独与坚强。
课后,林晓薇把张明留了下来。
"你的作文写得很好,"她温和地说,"能告诉我为什么想到写这个题目吗?"
张明犹豫了一下,低声说:"因为我经常一个人在家,有很多时间思考。"
林晓薇意识到这个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从那天起,她开始特别留意张明,不仅在学业上帮助他,也在生活上关心他。
渐渐地,张明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林晓薇感受到了久违的满足感——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帮助他人成长的成就感。
一年后,陈志远回国探亲。当他再次见到林晓薇时,惊讶地发现她眼中那种曾经的光彩又回来了。
"你看起来不一样了,"晚餐时,陈志远真诚地说,"更...充实了。"
林晓薇笑了笑:"可能是因为我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吧。张明这孩子,刚开始很自闭,但现在进步很大。看到他成长,我感到很欣慰。"
陈志远看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女人,心中五味杂陈。他们聊起了各自的生活,林晓薇讲述着学校里的趣事和学生的进步,而陈志远则谈论着他的研究项目和学术会议。
"志远,"临别前,林晓薇犹豫地说,"你考虑过回国发展吗?国内现在有很多好的科研机会。"
陈志远摇摇头:"我的项目还有两年才结束,而且...我在美国的实验室有很好的资源。"
"我明白了。"林晓薇轻声说。
送走陈志远后,林晓薇站在机场出口,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不再像从前那样痛彻心扉。她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平静地面对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