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专业工具,就用小刀、砂纸、自调树脂一点点地打磨、拼接、填补。
那几天,我白天躲着人,晚上借着路灯的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笔迹的修复中。
我的精神高度集中,手指仿佛有了自己的记忆,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稳定。
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仿佛我天生就该干这个。
几天后,一个虽然还能看出修补痕迹,但已然焕发新生、宝光内蕴的成化斗彩缠枝莲纹笔洗,出现在我手中。
那完美的器型、流畅的线条、雅致的青花发色,足以让任何懂行的人心跳加速。
我找了个网吧,拍了几张细节图,挂到了一个专业的古董交易网站上,标了一个在我看来是天文数字,但在行家眼里或许是捡漏价的价格——八十万。
然后就是忐忑的等待。
三天后,网站客服联系我,说有一位匿名收藏家直接一口价拍下了,扣除佣金,我能拿到七十多万。
当看到银行卡到账短信上那一长串零时,我坐在网吧脏兮兮的椅子上,半天没回过神来。
第一桶金,就这么来了?靠十块钱和一个没人要的「破烂」?
老天爷,你这扇窗开得也太刺激了!
4 低调起步,初试锋芒
七十多万,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笔能救我命的巨款,但在真正的富豪圈里,可能还不够顾琛买块表。
但我很清醒。这笔钱不是用来挥霍的,它是我的启动资金,是我脱离泥潭的第一块跳板。
我首先找了个安全靠谱的小区,租了个一室一厅,付了半年租金。然后斥「巨资」购置了一些基础的古董修复工具和材料,虽然还是比不上专业工作室,但比桥洞环境强了百倍。
剩下的钱,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生活保障金,另一部分,则是我下一次「捡漏」的资本。
我开始系统地逛本市的古玩市场、旧货地摊。凭借那种莫名的、越来越清晰的直觉和脑海里自动浮现的鉴定知识,我像猎人一样搜寻着被埋没的珍宝。
这个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地摊货里九假一残,真品稀少,且大多价值不高。但我有耐心,也有时间。
一次,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个摊主正在处理一批「废画」,据说是从某个老宅子收拾出来的,大多受潮发霉,画面模糊不清。
别人都在挑那些看起来还算完整的,我却盯上了一幅品相最差、画轴开裂、绢本脆化、几乎看不清画什么的立轴。
摊主看我感兴趣,随口要价五百。
我摇摇头,指着那画上的霉斑和虫蛀:「这都快烂透了,挂家里都嫌晦气,一百块,我拿回去练手裱糊。」
最终,一百五十块成交。
带回我的小屋,我关上门,开始了精细的修复工作。
清洗霉斑、加固绢本、填补缺失……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如同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
几天后,当污损褪去,一幅清雅秀丽的《秋山访友图》逐渐显现,虽然作者并非顶级名家,但笔法娴熟,意境幽远,落款是清代一个不太出名但功力扎实的文人画家。市场价估摸着至少五六万。
有一次,我在一个卖旧家具的摊位上,看中了一个满是油污、被当成垫脚石的硬木小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