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八十岁的李老根坐在邵阳一个边陲小镇老家的火塘边,手里摩挲着一根磨得油光锃亮的青杠木扁担。扁担两端凹下去一道浅痕,那是几十年前挑盐时,麻绳勒出来的印记。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把他的皱纹映得忽明忽暗,也把思绪拉回到民国二十二年的那个秋天——那年他刚满十八岁,跟着邻村的孙铁山,踏上了去广西挑盐的路。
“那时候啊,盐比金子还珍贵。”李老根呷了口粗茶,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沙哑,“咱邵阳不靠海,也没盐井,官府的盐又贵得吓人,寻常百姓哪吃得起?只能等秋收完了,农闲了,组队去广西的盐市挑。来回一千多里地,全靠两条腿,要走一个多月呢……”
火塘边的孙子凑过来,眼里满是好奇:“爷爷,那路上真有土匪吗?孙铁山爷爷真能挑一千斤重吗?”
李老根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何止有土匪,还有骗子、豺狼,还有走不完的山路和冻死人的寒流。至于孙铁山……那可是个神人。他挑一千斤重的担,跟你背个书包似的轻松。要是没有他,咱那批人,能不能活着回来都难说。”
柴火又爆了一声,火星溅到地上,像极了当年湘桂道上,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
第一章 青杠扁担映秋阳
民国二十二年,邵阳大旱。夏粮减产了三成,秋收刚过,村里的盐罐就见底了。李老根家的盐罐里,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盐末,母亲做饭时,只敢用手指沾一点,往锅里撒。
“根儿,去看看你王大叔家,还有盐吗?”母亲的声音带着焦虑。李老根揣着空碗出门,刚到王大叔家院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争执声。
“我不管,今年我必须去!家里连盐都没了,娃儿们都快忘了盐味了!”是王大叔的儿子强子的声音,他比李老根大两岁,性子急,力气也大。
王大叔叹了口气:“去?你知道去广西有多远吗?一千多里地,全是山路,冬天快到了,山里能冻掉耳朵!再说路上不太平,去年张村那批人,半道上遇了土匪,盐被抢了,人还被打了个半死……”
“那也不能等着没盐吃!”强子梗着脖子,“我听说了,邻村的孙铁山要组队,他力气大,能打,跟着他去,准没事!”
李老根心里一动。孙铁山的名字,在这一带无人不知。他比李老根大五岁,生得高大魁梧,听说能单手举起村口的石磨,挑担能挑一千斤重。去年他带的队,不仅平安回来了,还多带了不少盐,分给了村里的困难户。
“我也去!”李老根推门进去,声音有些发颤,但眼神很坚定。他是家里的独子,父亲早逝,母亲拉扯他不容易,但他知道,要是不去挑盐,这个冬天,家里真的熬不过去了。
王大叔愣了一下,看着李老根:“根儿,你才十八岁,身子骨还没长结实,能行吗?”
“能行!”李老根拍了拍胸脯,“我跟着孙大哥,多干活,少说话,肯定能把盐挑回来。”
没过两天,组队的消息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子。秋收后的晒谷场上,聚了二十多号人,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还有几个四十多岁的老挑夫,王大叔也来了——他怕强子和李老根出事,决定跟着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