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历史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了他这具八十二岁的躯壳上。

他深吸了一口带着硝烟味的空气,那是记忆深处的味道。他指着手机屏幕,手指稳定而有力:“看这里,和这里。我们可以这样……”

夕阳将山峦染成血色的时候,李庆安跟着这支小小的队伍,踏上了通往核桃洼的崎岖山路。他走得很慢,陈大山派了一个叫小石头的年轻战士专门扶着他。小石头才十七岁,活泼好动,对李庆安手腕上那个偶尔亮一下的手环充满了好奇,但被陈大山严厉的眼神制止了。

一路上,李庆安尽量回忆着纪念馆里看到的更多细节,结合自己当年的作战经验,低声与陈大山和几个班长商讨。他提出改变预设阵地,放弃容易遭受炮击的主峰,占据侧翼几个不起眼但互为犄角的高地;建议派出精干小组,提前潜入地图上标注的日军可能的潜伏地点进行反侦察;甚至详细说明了如何利用地形布置诡雷、设置假目标来迷惑敌人。

他的话语,时而带着历经沧桑的沉稳,时而又蹦出一些让陈大山他们似懂非懂的现代军事术语。但核心的战术思想是清晰而致命的:放弃硬碰硬的正面对抗,采取灵活机动的袭扰和反击,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并预留安全的撤退通道。

陈大山越听,眼睛越亮。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立刻意识到这些建议的价值。这绝不是一个普通老兵能有的眼光,更像是……一种俯瞰全局的、先知般的洞察力。

“老先生,”陈大山的语气里带上了由衷的敬意,“就按您说的办!到了核桃洼,我立刻向团长汇报!哪怕挨处分,也得改这个方案!”

李庆安点了点头,没再说话。疲惫和伤痛阵阵袭来,但他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他抬头望向暮色四合的天空,群星尚未出现,但一种改变历史的可能性,像一颗微弱的火种,在他心中点燃。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电量显示只剩下百分之三十。这个来自未来的奇迹,不知道能支撑多久。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只能对着墓碑絮叨的八十二岁老人李庆安了。他是投入1942年时空的一粒石子,必将在这潭历史的死水中,激起无法预料的涟漪。

队伍沉默而迅速地行进在山林中,像一道灰色的溪流,奔向那个决定命运的地点。远处,隐约传来几声犬吠,不知是村庄里的狗,还是……更远处敌占区的动静。

李庆安握紧了拳头。三天,还有三天。

夜幕彻底笼罩了山峦,队伍在一处隐蔽的山坳里短暂休息。不允许生火,大家就着凉水啃着硬邦邦的干粮。李庆安靠着一块岩石坐下,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一样疼。小石头递过来一个粗粮饼子,黑乎乎的,硌牙,但李庆安却吃得格外认真,这是八十年前的粮食,是战士们赖以生存的口粮。

陈大山安排好了岗哨,走到李庆安身边坐下,压低声音:“老先生,您再给我仔细讲讲,那个‘口袋阵’,鬼子具体是怎么布置的?”

李庆安拿出手机,小心翼翼地用身体挡住光线,再次调出那张地图。电量又掉了一格,让他心头一紧。他指着屏幕,将日军大队的正面佯攻、侧翼迂回包抄、以及炮兵阵地的位置,又详细解说了一遍。他甚至根据纪念馆的文字资料,回忆起了日军指挥官的一些作战习惯——喜欢在黎明时分发动第一波强攻,倾向于用小队兵力进行试探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