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的结尾,他写道:“此物关系重大,望妥善保管,勿公开展出,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捐赠完成后,陈启明感到肩上的重担终于卸下。然而,他清楚那些神秘势力仍在暗处活动,他们寻找的不仅是这枚玉佩,还有可能存在的其他类似物品。
一个月后,陈启明收到一个包裹,没有寄件人信息。里面是一本古老的笔记和一张简短的字条:“感谢你的勇气。诅咒虽解,但更大的秘密仍待发掘。这些人不会停止,望小心。”
陈启明翻开笔记,里面记载的是关于清朝皇室与各种神秘法器的关系。最后一页提到,乾隆皇帝制作的不止一枚镇魂玉,而是三枚,分别安置在他的陵墓和另外两处秘密地点。
笔记的末尾有一行小字:“当三玉重聚之日,龙气将再次苏醒。”
陈启明合上笔记,望向窗外。东陵的迷雾似乎散去了,但更大的谜团才刚刚揭开序幕。他知道,自己的探索远未结束,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在北平的某个暗室中,一群人正围坐讨论。
“玉佩已经进入故宫,获取难度大增。” “不必着急,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另外两枚。” “陈启明教授呢?他可能已经知道了更多。” “监视他,但不要轻举妄动。他或许还能为我们所用。”
声音低沉而冷静,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面容模糊不清,只有墙上的地图清晰可见——上面标记着几处地点,包括清东陵、承德避暑山庄,以及西藏的某个神秘区域。
收到神秘包裹三个月后,陈启明站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前,高原的阳光刺得他眯起了眼睛。身旁的小李明显受高原反应所苦,面色苍白地吸着氧气。
“老师,我们真的要从这里开始寻找第二枚玉佩吗?”小李喘着气问。
陈启明从怀中取出那本神秘笔记的复印件,翻到关于西藏的章节:“笔记提到,乾隆年间,六世班禅曾赠予皇帝三枚由高僧加持的宝玉。如果第一枚随葬东陵,第二枚很可能回到了它的起源地。”
五台山深秋,红叶如血。
陈启明站在菩萨顶远眺,心中却无半分赏景的闲情。从西藏返回后,他马不停蹄赶往这座佛教圣地,心中惦记着盲眼老妇人和桑耶寺老喇嘛的警告——第三枚“意之石”就在五台山,而他“尚未准备好”。
“老师,我们已经查遍了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都没有找到类似玉佩的物件。”小李气喘吁吁地爬上台阶,脸上带着疲惫和沮丧。
陈启明不语,手中轻轻摩挲着藏在衣内的第二枚玉佩。自从西藏归来,他发现自己与这枚“语之石”之间产生了某种微妙联系:夜深人静时,玉佩会微微发热,脑海中偶尔会闪过一些模糊的画面——大多是僧侣诵经、信徒朝拜的场景。
更奇特的是,他发现自己能隐约感知到他人的情绪波动,就像多了一种“直觉”。这让他既惊讶又不安。
“哈图尔先生那边有消息吗?”陈启明问。
小李摇头:“哈图尔先生去北京查阅清宫档案了,说要从乾隆皇帝的五台山之行中寻找线索。”
傍晚时分,陈启明独自在显通寺后院散步,一位扫地的老僧突然开口:“施主寻物,当问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