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然而,巨大的胜利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

连绵不断的缴获,堆积如山:数十万头牛羊牲畜,数万匹优良战马,堆积如山的军械粮草,还有数量庞大的俘虏——其中光是元朝宗室、平章、太尉、知院等高级官员就有数十人之多!押送、看守、管理这些人员和物资,占据了西路军大量的兵力。部队的机动性受到了严重制约,每日行军速度大幅下降。

帅帐内,陆离看着案头堆积的缴获清单和俘虏名册,眉头紧锁。冯胜也捻着胡须,脸上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行军的忧虑。

“伯言啊,”冯胜叹了口气,“这仗打得是真痛快!可这缴获……也忒多了些!光是看管这些俘虏和驱赶那些牛羊,就耗去了我近三成的兵力!大军臃肿,行动迟缓。再往北,深入草原戈壁,补给线拉长,万一遭遇元军主力反扑,带着这么个‘大包袱’,恐有闪失啊!”

陆离深以为然。他指向地图:“冯帅,我军锋芒已挫,河西元寇胆魄已丧。再向北,便是真正的大漠深处,补给困难,地形生疏,且情报不明。元廷虽败,然其主力骑兵仍在和林方向与徐帅、李帅周旋。我军孤军深入,若被其回师咬住,后果难料。”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末将以为,见好当收。我军此行之战略目标——惑敌、肃清河西、斩断北元西北臂助——已超额完成!所获之功勋,足以彪炳史册!当此之时,宜携大胜之威,押解俘虏,运送缴获,凯旋班师!一则向主公示捷,二则修整兵马,三则……这些俘虏和缴获,正是彰显我西路军赫赫武功的明证!”

冯胜眼睛一亮,抚掌大笑:“善!大善!伯言所言,正合吾意!功成名就,正当衣锦还乡!让应天城也看看,咱们这路‘疑兵’,打出了怎样一片天地!” 他随即正色下令:“传令三军!即刻整备行装,清点缴获,押解俘虏,择日班师回朝!沿途务必严加戒备,确保万无一失!”

命令下达,整个西路军营地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将士们疲惫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归家的渴望。无数满载战利品的大车被套上驮马,成群的牛羊被驱赶着,长长的俘虏队伍在明军刀枪的押解下,缓缓汇集成一条蜿蜒数里的巨龙。

陆离勒马立于高坡,回望这片被他铁蹄踏过的苍茫大地。风沙依旧,但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肃杀,而是凯旋的气息。四个月的浴血拼杀,无数次的运筹帷幄,终于换来了这满载而归的荣光。他体内的暖流似乎也感受到主人的心境,温润而平和地流淌着。

“班师!”陆离手中马鞭一挥,指向东方。身后,是浩荡的凯旋之师,是如山如海的战利品,是象征着西北大捷的俘虏长龙。他的目光越过千山万水,仿佛已看到了应天城那巍峨的城楼,看到了朱元璋审视的目光,看到了属于他陆伯言和整个西路军的荣耀时刻。北伐的第一阶段,他以一支偏师疑兵,打出了最耀眼的战绩!而封侯之路,已在脚下延伸。

当陆离率领西路军,押解着战利品和俘虏,踏上南归之路时,大明北伐的另外两柄利剑,却在北元的冰原上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与惨烈的碰撞。

徐达率军出雁门关,兵锋直指北元在漠北的统治中心——和林。

起初,进军颇为顺利。元军名将王保保的骑兵不断袭扰,却屡战屡退,仿佛不堪一击。

看见这样的情形,徐达麾下所有将领都求战心切,一路穷追猛打。

战线不断向北延伸,最终深入岭北。

然而,这看似顺利的追击,却是一个精心编织的陷阱。

王保保与另一元将贺宗哲,早已看准了明军远离后方、补给线漫长、士卒疲惫且轻敌冒进的致命弱点。

他们将主力精锐隐藏于岭北的密林之间,以逸待劳。

当明军主力疲惫地进入岭北预设的包围圈时,致命的打击骤然降临!

伏兵四起,箭如飞蝗,滚木礌石从山坡倾泻而下!

元军骑兵利用熟悉的地形,从侧翼和后方发动迅猛的穿插分割。

明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陷入了各自为战的绝境。

血战爆发,岭北的山谷变成了修罗场,明军伤亡惨重,尸体枕藉,损失近万!

危急关头,徐达展现了他作为开国第一帅的定力。

他没有因巨大的损失而慌乱,脸色沉凝如铁,在亲兵的拼死护卫下,于混乱中不断收拢溃散的部队。

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冷静和决断力,指挥部队稳住阵脚,且战且退。

他果断放弃继续北进的不切实际想法,选择一处易守难攻的山口,依托地形,命令士卒不顾严寒,连夜抢修起坚固的营垒工事。

王保保岂肯放过重创明军主力的良机?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指挥元军发起了数十次凶猛的进攻,试图彻底吃掉这支疲惫之师。

然而,徐达凭借坚固的营垒和士卒们绝境求生的意志,硬生生顶住了元军一波又一波的狂攻。

岭北山口,成了元军无法逾越的阻碍。

徐达挽救了中路军覆灭的命运,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北伐锋芒在此严重受挫。

十月底,见无法彻底击溃徐达,且天气愈发酷寒,王保保主动后撤。

徐达审时度势,也率领伤痕累累的中路军,缓缓南撤。

与此同时,由李文忠率领的东路军,出居庸关,经应昌),目标同样是迂回包抄和林,配合徐达主力。

李文忠用兵向来是以疾如风、侵略如火著称。

刚刚到达口温附近,便遭遇元军一部。

元军稍作抵抗后立马败退。

眼看着“战功”从眼前溜走,性格刚猛的李文忠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甩下大部分辎重,亲率主力骑兵轻装疾进,全力追击!

这一追,便追到了阿鲁浑附近。

当明军精骑渡河或沿河岸追击时,早已埋伏在河岸两侧高地和密林中的元军主力,如同等待已久的群狼,骤然亮出了獠牙!

伏兵尽出,箭矢如雨,将李文忠的部队拦腰切断,分割包围于不利的地形之中!

陷入绝境!但李文忠的字典里没有“投降”或“溃退”。他骨子里的悍勇被彻底激发!

面对数倍于己的伏兵,他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身先士卒,怒吼着率亲卫铁骑,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撞向元军看似最厚实的包围圈一点!

主帅的勇猛极大地激励了陷入恐慌的明军士卒。一场惨烈无比的混战在阿鲁浑河畔爆发!

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战马嘶鸣着倒地,士兵在泥泞与血泊中搏杀。

李文忠本人血染战袍,多处负伤,却依旧死战不退。

这场几乎没有希望的亡命搏杀,竟被李文忠打出了奇迹!

东路军将士在主帅身先士卒的感召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他们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硬生生在元军看似密不透风的包围圈上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元军没料到明军困兽之斗如此凶猛,包围圈竟被冲垮!

李文忠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指挥部队奋力突围而出。

此役,东路军虽成功突围,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并击溃了当面的元军,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元气大伤。

疲惫至极的李文忠看着身边的将士,知道已经无力继续深入漠北。

十月底,东路军也踏上了南归之路。

......

应天城,吴王宫。

朱元璋面沉如水,听着关于三路大军战况的最终奏报。

西路军的辉煌战果,如同一剂强心针,证明了明军的强大,也极大地提振了国威。

甘肃、河西的肃清,斩断了北元重要的西北臂助,缴获之丰,俘虏之众,足以彪炳史册。

然而,中路徐达和东路李文忠,却像两根冰冷的刺,扎在朱元璋心头。

近万的伤亡、主力受挫、未能达成直捣和林击溃北元主力。

北元虽元气大伤,但王保保等枭雄仍然在,其核心力量并未被彻底摧毁。

他们退回了更北的苦寒之地,舔舐伤口,依旧是大明北疆的心腹之患。

这次北伐,功过参半。

西路军一枝独秀,中、东两路功败垂成。

朱元璋的战略意图——彻底肃清北元——未能完全实现。

北元也通过岭北和阿鲁浑河两战,认识到了明军的强大和悍不畏死,

双方在北方,陷入了一种暂时的僵持状态。下一次铁与血的碰撞,只是时间问题。

当三路大军的统帅最终齐聚应天,向朱元璋复命时,奉天殿内的气氛微妙而复杂。

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都聚焦在了那位年轻的怀远将军身上。

他的封赏,将成为此次北伐论功行赏的风向标,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大明军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