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而关于青春的感情谜题,也许会有与前世不同的答案。

科技节的成功像一道分水岭,将林默的高中生活划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获奖后的第一周,班主任在班会上特别表扬了林默和陈雨舒,称他们是“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榜样”。曾经默默无闻的林默,一时间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更让同学们惊讶的是,林默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他依然按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放学后要么去机房完善“校园连”,要么和陈雨舒一起去图书馆学习。

“林默,你真的变了。”某天放学路上,赵强忍不住说,“以前苏晴看你一眼,你能高兴一整天。现在全校都知道你了,你却像没事人一样。”

林默笑了笑,没有解释。经历过创业起落的他,深知这点小成就根本不值一提。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科技节上的原型转化为真正的产品。

与那家科技公司的会谈被安排在周六上午。林默独自前往公司所在地——一栋位于高新区的现代化写字楼。

“你的项目很有潜力,”公司项目经理李先生开门见山,“但我们想知道,作为一个高中生,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持续开发这个平台?”

林默早有准备。他从书包里拿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这是我制定的开发路线图,包括短期迭代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高中生活确实繁忙,但我已经做好了时间管理方案。”

李先生翻阅着计划书,眼中闪过惊讶。这份计划书专业程度远超他的预期,不仅考虑了技术实现,还包含了市场分析、用户增长策略甚至盈利模式。

“很有意思,”李先生合上计划书,“公司愿意提供服务器资源和技术指导,并给予你一定的启动资金。但我们希望平台能在半年内达到一千日活用户,否则将终止支持。”

这是一个挑战,但林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前世的经验告诉他,校园社交产品的种子用户获取相对容易,关键在于如何维持用户粘性。

签约后,林默拿到了一笔五千元的启动资金。在这个年代,对高中生来说这是一笔巨款,但林默清楚,在互联网产品推广上,这点钱只是杯水车薪。

回家的公交车上,林默构思着推广策略。他需要一支团队,一支真正志同道合、各有所长的团队。

周一午休时,林默在食堂找到了正在看书的陈雨舒。

“我需要你的帮助,”林默开门见山,“公司支持了我的项目,但要求半年内达到一千日活用户。”

陈雨舒惊讶地睁大眼睛:“他们真的支持了?太棒了!但一千用户...这个目标不小。”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团队,”林默说,“你愿意正式加入吗?负责内容运营和用户维护。”

陈雨舒毫不犹豫地点头:“当然愿意!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各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开始推广,他们是学生中的意见领袖。”

两人正讨论着,苏晴端着餐盘走了过来:“可以坐这里吗?”

自从科技节后,苏晴对待林默的态度明显改变了。她不再带着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多了几分真诚和尊重。

“听说你的项目得到了公司支持,”苏晴坐下后说,“恭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