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赵烈起身递过一杯热茶:“暖手用。今天想学什么?”

“疼痛识别法。”张小莹翻开笔记本,“你承诺过要教我。”

窗外飘起小雪。赵烈沉默片刻,突然用扳手轻敲自己手指。张小莹立即记录:“第一次示范。对象故意制造疼痛刺激,眉头皱起程度约30%,呼吸暂停1.2秒。”

赵烈愣住:“你在计时?”

“疼痛反应需要量化数据。”张小莹笔尖飞快,“请继续。”

每周三下午,修理铺变成疼痛实验室。

赵烈教张小莹观察顾客的表情。一位大叔来修车时手指被夹,张小莹立即记录:“面部扭曲等级B,骂脏话频率每分钟5次,属于中度疼痛。”

赵烈补充关键细节:“但他坚持自己修车,说明功能性损伤轻微。真正剧痛的人会失去行动能力。”

张小莹若有所思:“所以疼痛不仅是感觉,还关乎意志力?”

雪花飘进屋内。赵烈递给她一副手套:“戴上。虽然你感觉不到冷,但冻伤会留下痕迹。”

这是张小莹第一次收到礼物。她试戴手套,发现掌心有柠檬味护手霜:“这是?”

“修车油污难洗。”赵烈转头继续修车,“护手霜能保护皮肤。”

张小莹闻着柠檬清香,在笔记本上悄悄画了个小太阳。

三个月过去,修理铺的日历圈满周三标记。

张小莹带来考古笔记,赵烈发现她用化学公式记录生活:“CaCO₃(稳定)+ HCl(刺激)= CaCl₂(改变)+ CO₂(释放)。这是形容我们?”

“比喻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张小莹指另一页,“Fe(铁)在潮湿空气中渐生Fe₂O₃(铁锈),比喻暗藏的情感累积。”

赵烈擦拭机车零件:“我不懂公式,但明白感觉。”

他播放老唱片,雨声伴着钢琴曲在店内流淌。张小莹安静聆听,这是她第一次注意到音乐的情绪层次。

“《雨滴前奏曲》。”赵烈说,“肖邦写于恋人离开时。每滴雨声都是思念。”

张小莹记录:“音乐引发心率变化,从68升至72次/分。可能与非听觉刺激有关。”

但她在备注栏悄悄画了滴雨珠。

2010年元旦傍晚,冲突不期而至。

张小莹养父母找到修理铺。养母拽住她手腕:“小莹,别再和这种人来往!”

养父指着赵烈:“他父亲地震时临阵脱逃,全镇都知道。”

赵烈拳头紧握,肩头伤疤在灯光下格外明显。张小莹平静反驳:“我在档案馆查过记录。赵烈父亲为救人牺牲,是英雄。”

养父母愣住。赵烈眼中闪过震动——从未有人为他查证真相。

待养父母离去,张小莹发现赵烈肩头疤痕:“这是地震留下的?”

赵烈猛地后退:“别碰!”

张小莹不解:“根据疼痛理论,触碰伤疤能唤起记忆,有助于……”

“你不是在学疼吗?”赵烈突然抓过她手腕,用笔尖划过皮肤,“这样呢?有感觉吗?”

张小莹看着皮肤红痕:“只有压力感,无痛觉。”

赵烈松开手,声音疲惫:“你永远不懂心疼的感觉。”

寒夜,修理铺灯火通明。

张小莹带来柠檬味护手霜,坚持帮赵烈涂手:“油污腐蚀皮肤,需要防护。”

赵烈手指僵硬。她涂抹动作像做实验,却轻柔细致。涂完护手霜,张小莹突然触碰他肩头伤疤:“现在可以告诉我了吗?这道疤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