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是一名犯罪小说家,专写完美犯罪题材。

为了新书取材,我潜入警局档案室偷看未解悬案。

发现十五年前一桩少女失踪案,证据链完整指向班主任,却因证据突然消失而无法起诉。

我以此为原型写成畅销书,赚得盆满钵满。 签售会上,一位优雅老妇人递来纸条:「书里有个漏洞,凶手不是班主任。」

我笑着问:「那您认为凶手是谁?」

她平静地看着我:「是我女儿,她已经死了,但留下了日记。」

翻开日记第一页,我看到了妻子的名字。

档案室的空气是凝滞的,混合着旧纸张、灰尘和一种若有若无的霉味。已经是凌晨两点,只有我头顶那盏孤零零的节能灯管,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撑开一小片惨白的光晕。我,林墨,一个靠着编织死亡故事混饭吃的所谓犯罪小说家,此刻正像个真正的窃贼一样,屏息凝神地潜伏在这座城市执法机关最核心的禁地。

指尖拂过牛皮纸档案袋上积年的灰尘,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我的心跳得厉害,几乎要撞碎肋骨。每个毛孔都在提醒我,这是玩火,一旦被发现,身败名裂都是最轻的代价。但没办法,新书的构思卡壳了,编辑催命,读者期待,市场上那些千篇一律的套路连我自己都骗不过。我需要真正的“养分”,那些被时间尘封、带着血腥和谜团气息的真实案例,哪怕只是窥见一鳞半爪,也足以点燃我的灵感。

终于,我的手指在一个标注着“2008年 - 未结案 - 编号:XT080715”的卷宗上停住。抽出,解开缠绕的棉线,泛黄的纸页带着岁月的凉意摊开在我面前。

“叶晴,女,15岁,市三中高一学生。2008年7月15日傍晚离家后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附着的黑白照片上,少女笑得清澈,眉眼弯弯,带着那个年纪特有的、对世界毫无防备的明亮。可这份明亮,被后续冰冷枯燥的调查记录彻底吞噬了。走访、排查、搜山、打捞河道……一切能做的都做了,叶晴就像一滴水蒸发在空气里,不留痕迹。

直到,嫌疑人的名字出现:张建国,她的班主任。

记录显示,这位时年三十五岁的数学老师,在案发前曾多次以补课为名单独留下叶晴,有邻居证实曾听到他家传出过争吵声。最关键的是,警方在张建国家中衣柜的暗格里,找到了叶晴当天穿的一条白色连衣裙的备用纽扣,以及一本写满了晦涩暗恋诗句的笔记本,笔迹经鉴定属于张建国,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叶晴扭曲的占有欲。

证据链看似完整,动机、物证俱全。一个师德败坏的教师,一个青春期的脆弱少女,一场注定悲剧的畸恋。就在警方准备提请逮捕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那枚作为关键物证的纽扣,以及那本充斥着罪证的笔记本,在证据保管室里不翼而飞。没有这两样铁证,仅凭旁证和推测,根本无法对张建国定罪。案件就此搁浅,成了悬案。卷宗最后,是张建国精神崩溃后住进精神病院的记录,以及叶晴家人绝望的哭诉。

合上卷宗,我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近乎病态的兴奋。完美的题材!消失的证据,被社会性死亡的嫌疑人,悬而未决的悲剧,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更深沉的黑暗。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故事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