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控诉我“心理变态”、“学术研究走火入魔”。

她那些姐妹帮腔,试图营造我被孤立的氛围。

可惜,时代变了。

我昨晚的直播录屏,早就被网友截取传播。

配上我那些冷静到刻薄的学术解说。

“媒介依赖症候群”、“家庭权力结构边缘化”。

这些词,精准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爽点。

女博士用单向玻璃直播邻居#

边界观测日记#

这类话题,竟然窜上了热搜尾巴。

我的短视频账号粉丝暴涨。

私信爆满。

有人骂我没人性,侵犯隐私。

但更多人挺我。

“干得漂亮!对付恶邻就得用魔法!”

“姐姐求更新!想看大妈下一步怎么作妖!”

“这简直是当代城市邻里关系寓言!”

甚至有人自发成了“观察员”。

在王美娟可能出没的社区平台蹲守。

记录她家的买菜时间、垃圾种类、吵架频率。

然后跑到我直播间评论区“汇报”。

王美娟的儿子最先受不了。

他被网友做成表情包,冠上“妈宝男终极形态”的称号。

小区里年轻人看到他,都憋着笑。

他羞愤难当,在家摔了杯子。

“都是你!非要砸墙!现在全城看我家笑话!”

我透过玻璃,记录下了这场家庭内战。

字幕打上:“内部权力结构出现裂隙,观察对象A2对A1权威发起挑战。”

王美娟试图用窗帘挡住一切。

厚厚的遮光布,把她家客厅裹得像个密不透风的棺材。

但没用。

我改装的那个小扫地机器人,成了移动侦察兵。

夜深人静时,它在公共区域逡巡。

记录下他们家门口的垃圾袋(外卖盒子激增,显示家庭氛围紧张)。

录下他们压着嗓门的争吵(内容关于丢脸和钱)。

我把这些碎片信息,配上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

做成系列短视频。

《论可见性如何成为一种权力工具》

《当家庭成为全景敞视监狱》

点击量惊人。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向王美娟。

她以为能用“人情”压垮我。

却没想到,我撬动了更庞大的、无形的网络舆论。

她成了网暴对象?

不。

在她砸掉那面墙时,她就自愿走进了我的“观测场”。

现在,她感受到了。

那种被无数双看不见的眼睛凝视的窒息感。

这才是我反击的第一波。

舆论的镜子,照出了她自己的不堪。

第四章 镜像战争

王美娟被逼到了墙角。

遮光布没用。

那玩意儿只能挡光,挡不住声音,更挡不住猜疑。

她开始疑神疑鬼。

总觉得角落里都有眼睛。

她老公,那个家里最沉默的影子,第一个叛变。

那天晚上,他趁王美娟洗澡,偷偷摸摸蹭到玻璃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