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渊犹豫了一下,摇摇头:“爸病重时我已经回北京了,没来得及说上话。”
七公点点头,似乎有些失望,又似乎松了口气:“那就好,有些老规矩,不知道比知道好。”
这话里有话,李文渊正想追问,七公已经转身走向其他吊唁者了。
接下来的两天,丧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守夜的第二晚和第三晚,李文渊都坚持要守全夜,但再没有听到任何异常声响。他开始确信那晚只是疲劳产生的幻觉,直到出殡前夜的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晚,李文渊在整理父亲的书房,寻找合适的遗照用于第二天的追悼会。在一个旧木箱的底部,他发现了一本皮质封面的笔记本,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翻开第一页,李文渊就愣住了。上面是父亲工整的笔迹,标题写着《李氏族谱补遗与家礼考》。
他坐在父亲的书桌前,一页页翻看。前面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李家祖先的来源和迁徙记录,以及各种婚丧嫁娶的礼仪规范。直到最后几页,他看到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记录。
“吾族自明末迁居临江,已十二代。祖上留有训诫,凡李氏直系男子去世,须土葬于祖坟西北角,棺木不得用铁钉,守夜必由血亲相伴,谨防‘夜回声’扰亡魂安宁...”
李文渊心跳加速,继续往下读:
“...‘夜回声’非凶兆,乃先祖有余言未尽,或有事未了之象。若守夜闻棺内有声,不可惊慌,不可开棺,当于翌日子时,依礼问丧...”
所谓“问丧”,据笔记记载,是在听到“夜回声”的第二天午夜,由长子或长孙在棺材前焚香祷告,然后提出三个问题,等待“征兆”。但笔记没有详细说明是什么样的征兆,也没有记录具体该问什么问题。
更让李文渊震惊的是最后一段:
“余年少时,闻曾祖去世,守夜亦有此象。祖父依礼问丧,得先祖指示,避过一场灾祸。然此传统至近代已鲜有人知,恐将来失传。余记录于此,望后世子孙遇之,不致惊慌无措。”
笔记到此为止,没有更详细的说明。李文渊合上笔记本,心绪纷乱。原来那晚不是幻觉,李家的先祖确实有这种奇怪的传统。父亲特意记录下來,说明他相信这件事的真实性。
但为什么父亲从未向他提起过?是因为觉得他这个长子在城市生活久了,不会相信这些吗?还是另有原因?
出殡前夜,李文渊辗转难眠。明天父亲就要下葬了,如果真如笔记所说,“夜回声”是先祖有未了之事,他作为长子,是否应该按照传统进行“问丧”仪式?
午夜十二点,李文渊悄悄起床,来到已经布置好挽联和花圈的灵堂。明天就要出殡,这是最后的机会。
他点燃三炷香,插进香炉,然后按照笔记本中的模糊描述,跪在棺材前。
“爸,”他低声说,声音在寂静的灵堂里异常清晰,“如果您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请给我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