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们懂什么,这叫“躺赢”式投资。你们卷你们的,我躺我的,二十年后,咱们再论英雄。

现在,只需要——等风来。

风的征兆,最先来自一场关于“未来商业模式”的校招讲座。

当校友苏晴走上讲台时,我感觉整个礼堂的空气都变了。

她不像其他嘉宾,她是一柄出鞘的剑,干练、犀利,光芒冷冽,谈论着2005年最前沿的资本和互联网。

每一个案例,都像是对我这个“未来人”的隐秘召唤。

鬼使神差地,我在提问环节站了起来。

在一片关于“薪资待遇”和“晋升路径”的务实问题中,我结结巴巴地抛出了“移动互联网”和“用户体验”这几个词。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这太突兀,我感觉自己像个卖弄概念的傻瓜,台下似乎有窃窃私语。

散场后,我被人潮推挤着,心里满是懊恼。

可就在这时,一个带着清浅香氛的身影停在了我面前。我抬头,心跳都漏了一拍——是苏晴。

她递给我一张质感极佳的名片,只有名字和一个简洁的邮箱。

“李轨是吧?”她的眼神像扫描仪,把我从头到脚扫了一遍,“你的想法很跳脱,甚至有些荒唐。”

我脸上一热,但她的下一句,让我全身的血液都涌向了头顶:“但直觉告诉我,你有点意思。”

她嘴角有一丝极淡的,像在衡量价值的笑意,“我给你三次机会。让我看看,你的潜力配不配得上你的……想象力。”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命运齿轮转动的声音。

她懂!她和那些人不一样!

我捏着那张名片,像捏着一把通往新世界的钥匙。

那个晚上我彻底失眠,脑海里全是她锐利的眼神和那抹笑意。

我开始幻想,如何用未来的知识震撼她,如何成为她麾下最得意的秘密武器。

这不仅仅是机会,更像是一种带有暧昧色彩的“知遇之恩”,我的“白月光”,就这样照进了我灰头土脸的现实。

第一次机会,她邮件发给我一个地址,是一个早期电商团队的办公室。

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前去,对着几个还在为如何吸引第一批卖家而焦头烂额的年轻人,我大谈“物流闭环”和“个性化推荐”。

为首的人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打断我:

“同学,我们现在关心的是怎么让隔壁小卖部老板愿意把泡面挂上网。你说的这些,太远了。”

离开时,我清楚地听到里面有人低声说:“苏总这次介绍的人,靠不靠谱啊?”

我的脸烧了起来,第一次出击,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第二次机会,她直接给了我五千块现金,让我给一家新KTV做校园推广。

我雄心勃勃,把这看作是小试牛刀。

我精心设计了带“扫码加群享优惠”的传单,完全忘了2005年的手机摄像头和流量是什么德行。

结果,传单石沉大海,二维码像个笑话。

KTV老板直接向苏晴抱怨:“苏总,您介绍这学生,花了不少钱,一个客人没带来。”

苏晴在电话里沉默了几秒,那沉默比骂我还难受,最后她说:“我知道了。还有最后一次机会。”

那叠厚厚的现金,变得像烙铁一样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