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当萧玠走出御书房时,正好碰到了淑妃娘娘。淑妃看着萧玠,眼中满是怨恨。萧玠微微一笑,“淑妃娘娘,多行不义必自毙。还望娘娘日后好自为之。”说罢,便扬长而去。淑妃看着萧玠的背影,咬牙切齿地说道:“萧玠,你别得意得太早,本宫定不会放过你。”

经过此次事件,萧玠与淑妃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而萧玠也明白,自己的复仇之路,将会更加艰难。但她心中的信念却更加坚定,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她都要将前世的仇人一一清算,改变自己的命运。

萧玠回到公主府后,亲信们纷纷前来祝贺。萧玠看着他们,说道:“此次虽然暂时度过了难关,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淑妃娘娘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还要继续小心防范。”亲信们纷纷点头。萧玠又说道:“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收集其他仇人的罪证,为日后的复仇做好准备。”

就在这时,一位亲信突然说道:“公主,我们在调查王大人的时候,发现他似乎与前朝余孽有联系。”萧玠心中一凛,“前朝余孽?此事非同小可,你们继续深入调查,一定要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亲信们领命而去。萧玠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暗暗思索着。前朝余孽的出现,让她的复仇计划变得更加复杂。但她也知道,这或许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将所有仇人一网打尽的机会。

萧玠决定冒险面圣,向皇帝坦诚一切,可皇帝是否会相信她,淑妃又是否会在背后继续搞鬼?

萧玠看着亲信们,神色严肃地说道:“王大人与前朝余孽的联系,关乎重大。明日,你们便按照计划分头行动,务必小心谨慎,一有消息立刻汇报。”亲信们领命而去,萧玠转头看向窗外,心中暗自思索着,这前朝余孽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阴谋,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夜色渐深,公主府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仿佛在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新一轮的挑战。

第二日清晨,天色刚泛起鱼肚白,萧玠便已起身,精心梳妆打扮。铜镜中,她的面容冷峻,眼神透着坚定。身旁的丫鬟小心翼翼地为她整理着衣饰,察觉到长公主今日的严肃,都不敢多言。萧玠身着华丽而不失庄重的宫装,将收集到的王大人等人的罪证仔细收好,放入一个精致的木盒中,这才带着贴身护卫,乘坐马车前往皇宫。

马车缓缓行驶在盛京的街道上,车轮滚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萧玠透过车窗,看着街道两旁紧闭的店铺,心中思绪万千。此次面圣,成败在此一举,若不能说服皇帝彻查王大人,不仅自己的复仇计划会受阻,林珩以及众多被王大人迫害的人都将陷入困境。

进入皇宫,萧玠沿着熟悉的宫道前行,脚下的石板路透着丝丝凉意,透过鞋底传至心间。宫墙高耸,仿佛将她与外界隔绝开来,愈发凸显出皇宫的威严与压抑。远处传来太监们的呼喊声,在空旷的宫道上回荡,更添几分肃穆。

来到大殿前,萧玠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这才稳步踏入殿内。殿中,皇帝高坐龙椅之上,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神色威严。两旁的大臣们分列两侧,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见萧玠进来,众人的目光纷纷投来。

萧玠款步上前,盈盈下拜,声音清脆而坚定:“儿臣参见父皇。”皇帝微微点头,目光落在萧玠身上:“皇儿今日前来,所为何事?”萧玠抬起头,直视皇帝的眼睛,将木盒呈上,由太监接过,放置在皇帝面前的桌案上。

“父皇,儿臣近日发现礼部侍郎王大人,行为不轨,与奸人勾结,意图扰乱朝纲,陷害忠良。这是儿臣收集到的罪证,请父皇明察。”萧玠条理清晰地陈述着事情的经过,从诗会异样,到发现管家刘福的背叛,再到跟踪刘福确认有人针对林珩,以及查明王大人派人造谣的证据,一桩桩,一件件,说得清清楚楚。

皇帝听着萧玠的陈述,眉头渐渐皱起,拿起罪证仔细查看。随着翻阅,他的脸色愈发阴沉,眼中闪过一丝恼怒。王大人身为朝廷命官,竟做出如此行径,实在是让他失望。然而,想到淑妃与王大人的关系,他又有些犹豫不决。淑妃在宫中多年,颇得他的宠爱,若贸然处置王大人,淑妃那边恐怕不好交代。

就在皇帝沉吟之际,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哟,长公主这是在跟陛下说什么呢?莫不是又在编造什么谎言,来污蔑朝中大臣吧。”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淑妃身着华丽的宫装,迈着轻盈的步伐,袅袅婷婷地走进殿来。她的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神情,眼神中却透着一丝挑衅,直直地看向萧玠。

萧玠心中一紧,没想到淑妃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她定了定神,看向淑妃,冷冷地说道:“淑妃娘娘,这罪证确凿,王大人的所作所为,铁证如山,何来污蔑之说?”淑妃走到皇帝身旁,娇嗔道:“陛下,您可不能轻信长公主的一面之词。长公主向来与王大人不和,说不定这些罪证都是她伪造的,就是为了陷害王大人。”

皇帝看着淑妃,又看看萧玠,心中更加纠结。萧玠呈上的罪证,看起来不像是伪造的,但淑妃的话也不无道理。他一时之间,难以决断。

此时,殿内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大臣们都屏住呼吸,不敢出声。萧玠看着皇帝,心中焦急万分。她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想出办法,应对淑妃的指责,否则,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萧玠深吸一口气,看着淑妃,缓缓开口道:“淑妃娘娘如此着急为王大人辩解,莫非与王大人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这些证据,每一份都有迹可循,儿臣愿意详细向父皇说明。”淑妃脸色一变,正欲反驳,皇帝抬手制止:“都先别吵,朕给你三日时间,若能找到更多证据自证,朕定不会轻饶王大人。”萧玠心中一喜,连忙叩首:“谢父皇。”

萧玠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皇帝,开始有条不紊地阐述证据的来源。“父皇,儿臣的这些证据,皆是通过暗中查访所得。王大人与前朝余孽往来的信件,是在其亲信幕僚家中的暗格寻获。当时,儿臣派了可靠之人,趁那幕僚外出之际,冒险潜入。为确保证据真实,还请了京城最有名望的笔迹鉴定先生,确认那书信上的字迹,确为王大人亲笔。”

淑妃冷笑一声,眼中满是不屑:“长公主殿下,仅凭这一面之词,怎能让人信服?说不定是你买通了那笔迹鉴定先生,又或者这书信本就是你伪造的。”

萧玠并未动怒,依旧镇定自若:“淑妃娘娘,儿臣行事向来光明磊落,岂会做这等下作之事。那笔迹鉴定先生,在京城德高望重,从未有过弄虚作假的劣迹。而且,除了书信,儿臣还有人证。王大人与前朝余孽会面之时,恰好被一位路过的老猎户瞧见,那老猎户为人忠厚老实,已被儿臣安置妥当,随时可来与王大人当面对质。”

淑妃的脸色愈发难看,她咬了咬牙,说道:“就算有书信和人证,也不能证明王大人意图不轨。说不定这一切都是有人故意陷害,长公主殿下如此急于定王大人的罪,莫不是有什么私心?”

萧玠心中暗怒,却依旧保持着端庄的仪态:“淑妃娘娘,儿臣一心为大邺王朝的安稳着想,何来私心?王大人勾结前朝余孽,意图颠覆我大邺江山,此等罪行,天理难容。若不及时惩处,恐生大祸。倒是淑妃娘娘,一直袒护王大人,不得不让人怀疑娘娘与王大人之间的关系。”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脸色阴沉。他看着萧玠和淑妃,心中暗自权衡。萧玠所呈证据,看似确凿,但淑妃的话也并非毫无道理。这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