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格洛克、贝雷塔、CZ75、老式的左轮……

各种型号的手枪密密麻麻地躺在廉价的红色绒布上,黑洞洞的枪口朝着行人,标价牌粗糙地贴在玻璃上,基本就在四五百人民币左右!

墙壁上则是长枪的舞台:SKS半自动步枪、各种霰弹枪、仿制M16。

当然,更多的还是各式各样、带有细微差异的AK系列!长长的刺刀闪闪发光。

七八百人民币一把的“AK47土特产”——在这条街上,是真白菜价!

但视觉上的冲击力却是震撼的。

林羽走近一家铺子,用纯熟、带着白沙瓦本地腔的乌尔都土话跟店主打招呼,问起一支看起来较新的AK47。

正吞云吐雾的店主猛地一噎,烟差点呛进肺里,惊愕地睁大了眼睛盯着林羽。

反复打量林羽的脸,似乎在确认这标准腔调是不是从一个东亚面孔嘴里蹦出来的。“兄弟?……您这本地话……真地道!”

店主惊疑不定。

一旁的马利克靠在门框上,表情已经从最初的震惊变成了一脸“我早已看透一切”的麻木。

店主随即热情地推销起来。林羽上手试了试几把枪的枪栓和扳机手感,听店主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卡拉什尼科夫血统”、“最纯正工艺”。

“怎么样?外面的价格够诱人吧?”逛了大半条街后,马利克凑过来低声说,

“但实话讲,‘便宜没好货’这话是国际通用的。

子弹火药纯度不够,打起来像放烟花,烟雾大得吓人。

运气不好?炸膛也是常有的事。”

他做了个夸张的手势。

林羽掂量着手里那把压手的仿AK,枪管的触感冰冷粗糙,内部机件的状况无从得知。

“一分价钱一分货,去真正的专家那里看看吧。”他放下枪,目光坚定。

前往达拉村!

破本田再次发动,驶出混乱的白沙瓦市区,向着更加偏僻的城郊开去。

道路愈发颠簸,路况极差。尘土飞扬中,半小时后,车子驶入一个同样显得破旧、但建筑布局更加紧凑的村落。

马利克熟门熟路地七拐八绕,最终停在了一户有着高大围墙、铁门紧闭的院子前。

院子里隐隐传来金属切割和锤击的声音。

马利克用力拍了拍大铁门上的小窗口。

片刻后,铁门开了一条缝,露出半张警惕的脸。马利克用土话说了几句,提到默罕默德的名字,门才被完全拉开。

穿过院子,里面是几间连通的工棚。

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机油、金属粉尘和切削液的味道。

穿着油腻工装的工人在简易的机床(既有老式手工车床,也有几台明显是数控铣床)前忙碌着。

角落里,堆着成捆的枪管毛坯、半成品的枪托和各种形状奇特的金属块。

地上散落着弹壳和金属碎屑。激光雕刻机嗡嗡作响,正精准地在枪匣侧壁刻出一个精细的狼头图腾。

效率远超传统手工,成为这些传统作坊拥抱现代的缩影。

“嘿!阿萨拉姆阿拉伊库姆!(愿真主赐你平安!)默罕默德,我的兄弟!好久不见!”

马利克熟稔地对着一个身材敦实、满脸浓密络腮胡、同样穿着一身机油工装的中年男子喊道。

他大步上前握手,“真主保佑!你父亲老默罕默德的身体如何了?

我可是带着一位真正的贵客——中国来的林先生!他专程来找你这位白沙瓦最好的‘手艺人’买枪!”

“瓦阿拉伊库姆萨拉姆!(真主亦赐你平安!)马利克!真主保佑,我父亲身体还硬朗,就是不肯彻底放手歇着。这位是?”

大胡子默罕默德脸上露出笑容,目光看向林羽,带着好奇与审视。

“这位是我的中国朋友,林!嘿,别惊讶得太早,我敢打赌,你绝对想不到他的乌尔都语有多棒!”

马利克拍着林羽的肩膀,不无得意地对络腮胡男人介绍道。

随即转向林羽,“林先生,这位是小默罕默德,现在这里实际管事的。

他的父亲,老默罕默德,是这里真正的传奇,工厂的开创者,只是如今年纪大了,很少亲自操刀了。”

在这片传奇的土地上,枪械制造更像一种深入骨髓的手艺传承,许多作坊都以家族为单位,一代代将秘密和经验口耳相传、手手相授。

老默罕默德他们那代人,还在固执地使用着古董般的手摇车床,靠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和对金属的直觉,一点一点地铣削打磨出合格的零件。

而到了小默罕默德这一辈,现代化的数控机床已经悄然入驻这些简陋的作坊,效率与精度大大提升。

不过,那些用于美化“产品”的花纹雕刻技术,无论手工还是现代的激光设备,都被他们玩得炉火纯青。

林羽向前一步,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伸出了手。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开口说的不是英语,也不是标准乌尔都语,而是带着浓浓“达拉村”口音的本地土话:

“萨拉姆!亲爱的默罕默德兄弟,认识你非常高兴。愿真主赐福我们之间的友谊,像喜马拉雅的山石一样坚固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