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深带着人赶到时,慕知微已经先到了,正蹲在河岸边,仔细观察着被水流冲上岸的尸体。她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冷静得近乎淡漠的眼睛。
“慕法医,有什么发现?”陆深问道,他注意到她的视线长时间停留在尸体小腿的胫骨上。
慕知微没有抬头,用镊子指着一处不易察觉的划痕:“陆队,看这里。这不是水生物啃咬的痕迹,也不是岩石刮擦。痕迹新鲜,边缘锐利,符合小型螺旋桨叶片高速旋转时造成的特征性损伤。”
她又提取了尸体指甲缝里的些许残留物和附着在骨骼缝隙的特殊水藻。“根据这些水生微生物的种类和活性,以及尸体腐败的特定阶段结合水温模型推算,死亡时间应该在72小时左右,而非最初判断的五天以上。抛尸地点,大概率在上游三公里处的那个废弃货运码头,那里水流较缓,停泊着一些废弃的小型机动船。”
陆深立刻指挥队员沿河向上游排查,果然在废弃码头附近找到了挣扎痕迹和属于死者的物品,并根据船只信息迅速锁定了嫌疑人——一个与死者有债务纠纷的码头工人。
案件迅速告破。回程的车上,陆深忍不住从后视镜里打量后座闭目养神的慕知微。她看起来那么年轻,甚至有些单薄,但那份从尸体上读取信息的冷静和精准,让人心惊,更让人敬佩。
“慕法医,这次多亏了你。”陆深开口道。
慕知微睁开眼,声音平淡:“分内事。尸体不会说谎,只是看我们能不能听懂。”
陆深笑了:“那下次有听不懂的,还得再来麻烦你这‘翻译官’。”
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翻译官”来形容她的工作,慕知微微微一怔,没有接话,目光转向窗外流逝的街景。这个陆队长,和那些要么惧怕她、要么嫌弃她职业的人,似乎有些不同。
第三章:旧案里的新声
“河中浮尸案”的余波未平,慕知微被中心主任叫到了办公室,神色凝重。
“小慕,有个硬骨头要交给你。”主任推过来一份纸张已然泛黄的卷宗——“江畔白骨案,十五年前的悬案。”
慕知微翻开卷宗。发黄的照片上,是江边滩涂发现的一具几乎完全白骨化的女性骸骨,旁边散落着几件腐朽的衣物和一枚样式奇特的金属胸针。死者身份一直未能确认,死因推断为头部钝器伤,但嫌疑人始终无踪。
“这案子当年轰动一时,老陈也参与过,一直是他心里的一个结。”主任叹了口气,“他知道是你接手,特意打电话来,说……也许只有你这双能‘听骨’的耳朵,能从那堆老骨头里,听出点新动静。”
“听骨者”,是师父老陈对她半是调侃半是认可的称呼。慕知微感到肩上一沉。这不仅是对她专业的终极考验,更承载着师父未竟的期望和一段沉冤十五年的无声呐喊。
她将自己关进了档案室和实验室。当年的检验技术有限,报告粗糙,照片模糊。她运用最新的多光谱成像和3D建模技术对原有尸骨照片进行数字化重建,在虚拟空间中反复旋转、放大,审视每一寸骨骼表面的细微痕迹。
那枚唯一有价值的胸针,经过精密激光清洗后,在电子显微镜下露出了极其模糊的刻痕,经过图像增强处理,隐约可辨是“X&Y”的花体字母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