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他将这些汇集器布置在房间的角落和窗口。

效果是显著的。

那盏LED灯现在可以更稳定地点亮更长时间,光线也稍微亮了一些。

他甚至成功地将一块几乎耗尽的手机电池(纯电池,不含复杂电路)充入了一点点电量,虽然不足以开机,但证明了能量传输的可能性。

他还修复了那个手摇式收音机损坏的调谐电容。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边缓慢地摇动发电机,一边仔细调节频率。

杂音中,开始出现一些断断续续的人声:

“…这里是…西山避难所…需要药品…”

“…警告…城南有掠夺者团伙…”

“…我们相信政府…会来救…”

这些微弱的信息碎片,如同漂流瓶,让他知道自己并非孤岛。

文明的火花,还在某些角落顽强地闪烁着。

他的小屋,成了这片黑暗区域中唯一稳定亮着微光的地方。

这光芒在白天不明显,但一到夜晚,从远处看,就像黑暗海洋中的一座灯塔。

这“灯塔”之光,开始吸引幸存者。

最先到来的是一对像受惊兔子般的年轻情侣,小张和小李。

他们原本躲在附近一家超市的仓库里,食物快吃完了,夜里看到这边的光亮,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摸了过来。

他们几乎饿得虚脱,脸上满是污垢和恐惧。

陈帆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门。

他给了他们食物和水,听着他们断断续续地讲述外面的惨状:为了半瓶水杀人的暴徒,病饿而死的尸体,无处不在的绝望。

接着来的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姓王,带着一个七八岁、脸色苍白的小女孩。

王老师原本是附近小学的教师,灾难发生时正在学校,拼死才带着女儿逃出来。

他话不多,但眼神沉稳,带着知识分子的坚韧。

小女孩看着陈帆手中发光的LED灯,眼睛里第一次有了好奇的光彩。

后来,又陆续来了几个在混乱中失去亲人、艰难求生的普通人:一个话痨但手脚麻利的快递小哥,一个懂点草药知识的老阿姨,一个胆怯但力气不小的建筑工人。

陈帆的避难所渐渐热闹起来。

他立下了简单的规矩:劳动换取食物和安全。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老师负责记录物资和安排值班;快递小哥和建筑工人负责加固防御和外出探索(在相对安全的时候);老阿姨负责照顾大家的基本健康和用有限的草药治病;小张和小李则负责内务和协助陈帆进行一些简单的维修工作。

陈帆依然是核心。

他的电工技能解决了照明、简单的工具修复和避难所的能源问题。

而他的“微电磁感应”能力,则是最后的保障和最大的秘密——他暂时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将其归功于自己制作的“简易发电机”。

他们开辟了楼顶阳台,用容器种植发芽的土豆和耐寒的蔬菜;他们设置了更高效的雨水收集和过滤系统;他们用铃铛和绳索建立了一套简单的预警机制。

“灯塔”社区,成了一个微型的、在末世废土中艰难求生的文明绿洲。

这里不仅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更有一种难得的秩序和互助精神。

人们尊敬地称陈帆为“陈工”,不仅因为他能带来光明,更因为他带来了在黑暗中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