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庵,在皇宫的最北边,偏僻又冷清。去的宫女,一去就是三个月。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苦差事,避之不及。
但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我看到负责挑选人手的林女官,头顶上是稳稳当当的红色气运。这说明,她最近顺风顺水,很好说话。
于是,我找到孙嬷嬷,主动请缨。
“嬷嬷,我想去静心庵。”
孙嬷嬷很意外:“你这孩子,傻了吗?那地方又苦又累,你图什么?”
我低着头,小声说:“我……我娘身子不好,我想去抄经,为她祈福。”
这是我早就想好的说辞。半真半假,最容易让人相信。
孙嬷嬷看着我,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怜悯。她头顶的橙红色光芒,晃了晃。
“也罢。”她叹了口气,“你是个孝顺孩子,我去跟林女官说说。”
事情,就这么成了。
临走前,孙嬷嬷拉着我的手,塞给我一个沉甸甸的荷包。
“穷家富路,拿着。庵里清苦,别亏待了自己。”
我捏着荷包,眼眶有些发热。
这是我进宫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真实的温暖。
我看着孙嬷嬷头顶那团温暖的橙红色,在心里默默地说。
孙嬷嬷,你是个好人。以后,要是有机会,我一定报答你。
4
静心庵的日子,果然像我想象的那样。
清净,甚至可以说是冷清。
每天除了抄经,就是听老尼姑们念经。吃的都是素斋,清汤寡水,但对我来说,却比承乾宫的山珍海味还要香甜。
因为这里,没有皇帝的绿光,没有靖王的紫气,更没有皇后娘娘那复杂的黑线金凤。
这里的每一个人,头顶上的气都简单得一目了然。
老尼姑们大多是平和的白色,偶尔有几个是忏悔的灰色。一起来抄经的宫女们,则是各种颜色的都有,但都翻不起什么大浪。
我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我把抄经当成一种修行,每天沉浸其中,心无旁骛。
我的字写得不算顶好,但贵在工整干净。负责验收的静安师太,一个头顶泛着淡淡金光的老尼姑,对我颇为赞赏。
一天,我抄完自己的份例,看见师太正在为一卷破损的古经发愁。
那是一卷孤本,对静心庵很重要,但因为年头太久,有好几处都破损了,字迹也模糊不清。
我走上前,轻声问:“师太,可是为了这卷经文烦恼?”
静安师太抬头看了我一眼,叹了口气:“是啊。这是前朝的孤本,破损了,也找不到人修补。”
我仔细看了看破损处,说:“师太,我爹是翰林院编修,我从小跟着他学过一点修补古籍的皮毛,不如……让我试试?”
这当然是瞎话。
但我能看见,那卷古经虽然破损,却依然散发着一层宝光。我知道,这是个宝贝。而静安师太头顶的金光告诉我,她是个值得结交的贵人。
师太半信半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三天。
我小心翼翼地清理,用特制的浆糊粘贴,再用最细的笔,模仿着原来的笔迹,将缺失的字补上。
三天后,我捧着焕然一新的古经,交给了静安师太。
师太捧着经文,激动得双手都在颤抖。
“好孩子,好孩子!”她连声说道,“你可帮了我们静心庵一个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