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的言语提醒,变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美食调研”。
【向阳学长!二食堂新开了个窗口,卖喷泉牛杂!我们去试毒吧?】
【学长,论坛说北门烧烤摊的烤茄子一绝,但评论区有人说拉了三天,求鉴定!】
【向导!紧急求助!芝士挞和葡式蛋挞同时出现在眼前,先吃哪个?在线等,挺急的!】
我的手机成了她的24小时美食客服专线。
我怀疑我上辈子欠了她的,不止一个榴莲,可能是一个果园!
嘴上这么想,手指却总很诚实地回复。
【喷泉牛杂噱头大于内容,汤底是粉冲的。】
【烤茄子老板换人了,现在的酱汁偏咸,不建议。】
【先吃芝士,凉的腥。葡挞热的口感层次更好。】
她回得飞快:【得令!谢谢学长!你真是人形避坑指南!活的!】
后面跟着一长串点赞的表情包。
偶尔,她会在我下课时,“恰好”蹦到我面前,眼睛亮晶晶地问。
“学长,顺路去西门买栗子糕吗?”
“新出锅的那种!”
我通常会用沉默表达“不顺路”。
但她会自动翻译成“默认”,然后叽叽喳喳地跟在我旁边。
从栗子糕能一路讲到她老家后院那棵不结果的栗子树。
神奇的是,我居然每次都听完了。
更神奇的是,我好像……习惯了。
习惯了她随时随地可能发来的美食快讯。
习惯了她走路带风咋咋呼呼的身影。
习惯了她吃东西时那种全世界最幸福的满足表情。
甚至,有一次路过甜品店,看到橱窗里摆着她上次提过想吃的芒果千层。
我脑子还没反应过来,腿已经迈进去了。
等拎着那个精致的小盒子站在门口吹冷风时,我才开始思考我这行为属于什么。
PTSD?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还是单纯的……手滑?
最后我把它归结为。
预付下次的“利息”,杜绝她以后用更聒噪的方式讨债。
对,就是这样。
在图书馆找到她时,她正对着一本高数书龇牙咧嘴,表情比开那个榴莲还用力。
我把纸盒放在她面前。
她吓了一跳,抬头看见是我,又惊又喜。
“学长?你怎么来了?”
“这是……哇!芒果千层!”
“路过,买多了。”我拉开旁边的椅子坐下,拿出自己的书,语气平淡得像在陈述一个数学定理,“再不吃要化了。”
她打开盒子,拿起小勺子,挖了一大口塞进嘴里,幸福地眯起眼。
“唔!好好吃!学长你真是个大好人!”
“……快吃,噪音污染。”
她吃着吃着,突然放下勺子,从书包里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保鲜盒,推到我面前,眼神期待又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