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路上,我知道了她们的名字。胖女孩叫蓉蓉,12岁;齐刘海小姑娘,居然叫“书包”,11岁,和女儿恩溪同岁。这名字可真有意思。

书包自告奋勇带我们去吃“便宜又好吃”的早餐。结果,她口中的“不远”,让我们足足走了三里多地!我心想,这小姑娘的“憨厚”程度,比起我们山东人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路上,书包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用塑料袋仔细包好的饼干,递给我们,说是给我们带的早餐。我心里一暖,领了她的好意。

找到那家早餐店时,我们都有些累了。“老板!点餐!”书包一进门就嚷嚷道,仿佛她是我们这群人的“老大”。我点了一家人的份量,问书包和蓉蓉吃了没,她们摇摇头。我邀请她们一起吃,书包却使劲摆手说吃过了。再三劝说,她就是不松口,小脸憋得通红。最后我只好“威胁”说:“不吃早饭,叔叔就不带你们玩了!”她这才勉强象征性地吃了两个小包子。一旁的蓉蓉早就眼巴巴地看着了,见书包动了筷,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嘴里塞了两个包子,噎得直伸脖子。

一顿早餐下来,我对两个孩子的家庭也有了粗略了解。蓉蓉家是种大棚的,她在古城外的镇上上学;书包的父母在镇上开服装店,她自豪地说是“流潮女装”(后来我才琢磨明白,大概是“流行潮款”的意思),她在古城里面的小学读书,一个班只有八个学生,书包学习成绩年级第一。

吃完早餐,我们在西大街闲逛。这条街还算热闹,店铺林立。路过一家民族服装店,门口挂着“20元一件处理”的大牌子,大女儿一眼就看中了里面花花绿绿的小裙子,吵着要买。我给大女儿恩溪挑了几件,她高兴得不得了。我看到书包站在一旁,眼神里流露出明显的羡慕,小手轻轻摸着挂在外面的衣服,但很快又缩了回去。

想着书包跟大女儿同样11岁的年纪,一个父母陪伴,一个父母忙碌,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想给她也买一件,又觉得刚认识就给人家孩子买衣服,似乎不太合适。我蹲下身,对书包说:“书包,喜欢哪件?回去让爸爸妈妈给你买,好不好?叔叔不能随便给你买衣服。”书包懂事地点点头,眼神虽然还有点留恋,但很快又亮起来,拉着恩溪的手说:“走,我带你们去南大街,那里最热闹了!”

看到最后,你是否也会像我一样?若有来生!陪她长大!

平遥古城很大,巷弄纵横。在书包的带领下,我们避开主街的人流,穿行在各种僻静的小巷里。这些巷子几乎没有商业气息,只有寻常人家,门口坐着择菜的老人,偶尔有自行车铃铛清脆地响过,充满了生活气息。

走了很久,手机步数早就过了六千,终于到了南大街。这里果然是另一番天地,游人如织,店铺鳞次栉比,各种小吃、特产、酒吧、民宿,热闹非凡。有趣的是,书包和蓉蓉似乎比我们这些外地人还兴奋,她们说虽然住在古城,但也很少来这条最繁华的街。

走了这么久,小女儿开始喊累,耍赖要抱。我正准备弯腰,没想到书包抢先一步,一把将恩笛抱了起来。看着她11岁的小身板,稳稳地抱着5岁的恩笛,还能轻松地穿梭在人群里,我又是感激又是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