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对于采访,彭晨略显腼腆和羞涩,但谈及足球时,两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这让李静确信,彭晨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第二天,李静精心撰写的文章《外卖小哥,可能在苏超上演帽子戏法》连同她拍摄的彭晨场上突破、助攻的精彩图片,以及一张他穿着外卖服、靠在电瓶车旁的背影照片,一起发布了。

文章生动描述了彭晨从外卖骑手到球场奇兵的转变,将他与“苏超”倡导的“全民参与、快乐足球”的精神紧密相结合。

这篇报道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快速引起发酵。各大网络平台纷纷转载,《外卖小哥苏超秀脚法》、《外卖小哥不吃海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 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彭晨的故事,以其极强的亲和力和反差性,瞬间点中了万千网友们的“G”点。

“这才是真正的足球!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哭了,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足球梦。”

“爱了,爱了,小哥这速度,是送餐练出来的吧?建议国家队都去送外卖!”

“我们南京的‘外卖球星’!下一场比赛,必须去支持!”

彭晨,一夜之间,火遍了神州。

第四章:双重生活与风暴中心

网络爆红带来的关注,像潮水般涌向彭晨。他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暴增,每次训练和比赛,都有球迷找他签名合影。甚至有本地的商家找来,想请他代言。

“南京”队的比赛,上座率一票难求,很多观众就是冲着彭晨来的。与连云港“花果山”队的比赛前,网络上更是充满了“踏平花果山,再吃水蜜桃”的戏谑口号,彭晨俨然成了南京球迷心中的“城市英雄”。

然而,光环背后,是彭晨更加忙碌和疲惫的双重生活。

白天,他还是那名外卖骑手。需要穿着工装,穿梭于大街小巷,与时间赛跑。傍晚,他要赶去训练场,和队友们合练。晚上,他还要挤出时间回复网友的各种信息,应对突如其来的采访。

时间的平衡变得异常艰难。

一次傍晚的高强度训练,训练延长了一小时,第二天睡眠不足,体能下降的彭晨接送外卖单子严重超时。

当他气喘吁吁地将餐盒送到顾客手中时,面对的是不耐烦的指责和毫不犹豫的差评。

看着手机上那个刺眼的红色标记,彭晨靠在墙上,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

生活的压力并未因球场上的风光而减轻分毫。他开始怀疑,这样拼命是否值得?足球的梦想,是否只是水月镜花?

“别想那么多。”老陈递给他一瓶水,坐在他旁边,“踢球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成为负担。觉得累,就歇歇。但老哥告诉你,人这辈子,能找到让自己真正开心的事儿,不容易。你这天赋,不踢球,可惜了。”

记者李静也时常给他发来鼓励的信息,并帮他分析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甚至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记者身份,向平台为彭晨争取更灵活的接单时间、方式。

她提醒彭晨,去享受足球本身,不要被外在的喧嚣所影响。

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传统职业教练出身的赵教练。他率领的“职业”队是代表国家的

其下队员多也多是科班出身或有过职业联赛经历的。赵教练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毫不客气地评论:“业余足球的热闹,我们鼓励。但把一时的运气和媒体的炒作当成实力,甚至捧成明星,这对足球运动本身是一种伤害。足球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和严谨的战术纪律,不是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