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玻璃的熔点很高,至少需要一千四百度。普通的炉子根本达不到这个温度。我需要一个,能聚集高温的土窑。

我在院子里,用黄泥和石头,开始搭建我记忆中,简易玻璃窑的雏形。它结构很特别,有两个风口,能形成对流,还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口。

小夕看不懂我在做什么,但她很乖,帮我递泥块,送水。她瘦小的身影,是我在这里,唯一的慰藉和动力。

三天后,一个看起来有些丑陋的土窑,建好了。

我把按比例混合好的石英砂、草木灰粉末和石灰石粉末,放进一个我从破烂堆里淘来的、耐高温的陶坩埚里。

然后,我点燃了炉子。

熊熊的火焰,在炉膛里跳动。那不是普通的火,那是我林凡,在这个陌生世界里,点燃的第一把,文明之火。

2

炉火烧了整整一天一夜。

我几乎没合眼,守在炉子旁边,不断地往里面添加柴火。我用上了最好的硬柴,甚至把我那张缺了腿的桌子也劈了当柴烧。

温度,温度,一切的关键就是温度。

小夕很担心我,几次三番地劝我去睡一会儿,都被我拒绝了。她不懂,这炉火里烧的,不是沙子和石头,是我们的未来。

透过小小的观察口,我能看到里面的陶坩埚,已经被烧得通红。里面的混合物,从一开始的粉末状,慢慢地,开始变得粘稠,像一锅滚烫的糖浆。

成了!至少第一步熔融是成功的。

我用一根长长的铁棍,顶端绑了一个陶勺,伸进炉子里,小心翼翼地舀出了一点玻璃液。

滚烫的玻璃液呈暗红色,在接触到外界空气的瞬间,迅速冷却。我把它浇在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平整的石板上。

“滋啦”一声,一股青烟冒起。

等它完全冷却下来,我把它拿了起来。

那是一块,巴掌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它不完美,甚至可以说很粗糙。表面凹凸不平,里面还有不少气泡。颜色也因为杂质的缘故,带着淡淡的草绿色。

但,它是透明的。

阳光,可以毫无阻碍地,穿透它。

“哥……这是什么?”小夕从屋里探出头,好奇地问。

我朝她招招手。“小夕,过来。”

她走了过来,我把那块“玻璃”递给她。

“你透过它,看看太阳。”

小夕迟疑地接过去,举到眼前。当阳光透过那块玻璃,照在她脸上时,她“哇”地一声,叫了出来。

“哥!好亮啊!比……比透过窗纸亮一百倍!”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我笑了。我知道,我成功了。

这只是第一块,最粗糙的样品。但它已经证明了,我的理论,是可行的。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不断地改良工艺。

我知道,草木灰里的碳酸钾,不是最好的助熔剂。最好的,是纯碱,碳酸钠。

我带着小夕,去了一处盐碱地。那里的土,尝起来又咸又涩。我挖了许多土回来,同样是泡水,过滤,蒸发。但这次,我在蒸发的过程中,不断地通入我用石灰石烧制石灰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这是一个简易的“索尔维法”的雏形。最终,我得到了一批,比草木灰提炼物更纯净的白色晶体。

这就是纯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