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织线初现

第一次见到“织线”,是在火星殖民地第三十七个自转日的清晨。

彼时我正蹲在生态舱的玻璃前,用指尖轻轻叩击着凝结在表面的霜花——那是昨夜温控系统故障留下的痕迹,淡蓝色的冰晶在模拟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极了小时候在地球南半球奥克兰见过的极光。那年我七岁,跟着做天文观测的父亲住在特卡波湖旁的天文台,夜晚总能看见绿色的光带在墨色天幕上舒展,父亲说那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跳的舞,当时我总觉得,那些光带里藏着无数根看不见的线,正悄悄编织着宇宙的秘密。

突然,指尖传来一阵细微的震颤,不是金属舱壁的冷硬触感,而是某种柔软、带着温度的波动,仿佛有根透明的丝线轻轻缠上了我的指腹。我猛地缩回手,揉了揉指尖,以为是长时间盯着玻璃产生的幻觉。可当我再次凑近时,瞳孔骤然收缩——无数根极细的、泛着银蓝色微光的线条,正从生态舱外的红色沙砾中钻出来,它们像苏醒的藤蔓般缓缓舒展,在空中交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将整个殖民地包裹其中。线条与线条的交点处,会迸发出转瞬即逝的光点,像被风吹散的星尘。

“阿棠,发什么呆呢?再蹲这儿,小心膝盖又疼。”

身后传来林夏的声音,她抱着一摞数据板,脚步轻快地走过来,军绿色的殖民服下摆扫过地面,带起细小的红色沙尘。我慌忙回头,再看向玻璃时,那些织线却消失了,只剩下霜花融化后留下的水痕,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我的错觉。

“没什么,”我攥了攥手指,试图留住那丝残留的温热,“可能是昨晚没睡好,看错了。”

林夏挑了挑眉,将其中一块数据板递给我:“别硬撑,昨天你帮老周修了半宿的水循环系统,眼底都有青影了。今天要是累了就去休息舱躺会儿,样本分析的活儿我先帮你盯着。”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总部刚发来加密消息,让我们下午三点去观测站集合,说是有新的‘星尘样本’要分析,级别还不低。”

“星尘样本”是殖民地对未知太空物质的统称。自从三年前“开拓号”探测器在柯伊伯带发现那些会自主移动的银色颗粒后,火星殖民地就成了研究这些物质的前哨站。我作为生物信息学家,负责解析样本中的基因序列——尽管迄今为止,我们连这些颗粒是否属于“生物”都无法确定。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不遵循已知的遗传规律,却能在特定环境下分裂、重组,像一群有自我意识的水银。

下午的观测站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金属仪器发热时特有的气息。站长老陈站在中央的全息投影前,眉头紧锁,花白的头发在冷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投影里悬浮着一团不规则的银色物质,它不像普通的固体那样静止,而是在缓慢地“流动”,表面不断有细小的颗粒脱离,又迅速重新融合,像一团有生命的星云。

“这是昨天‘猎鹰号’在火星同步轨道捕捉到的,”老陈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他调出一组波动图,红色的曲线在屏幕上剧烈起伏,“和之前的样本不一样,它在主动靠近殖民地,而且……”他顿了顿,手指在控制台上轻点,投影里的银色物质突然亮了起来,“它的表面检测到了类似神经突触的信号波动,频率还在不断变化,像是在传递什么信息。”